“神剧大师”- 亨德尔:世界音乐史上的瑰宝
——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音乐生涯及作品影响概述
向阳光
1
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1685.2.23-1759.4.6),亨德尔出生于德国中部哈雷哈勒城的一个小市民家庭,是著名的英籍德国作曲家。他和巴赫这两位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巨匠被认为是音乐史上的两座大山,两人共同为现代音乐奠定了基础。巴赫是器乐艺术的天才,亨德尔是声乐艺术的代表,西方音乐最基本的手法——和声与复调,在他们两人的手里臻于成熟。亨德尔和巴赫都是同地同族同年生,所不同的是巴赫致力于民族传统音乐,而亨德尔则是一位国际性音乐家。亨德尔的这一特点与他个人的经历有关:他少年时期曾跟随当地管风琴师、作曲家查豪学习作曲,后来被任命为教堂管风琴师及艺术指导,并开始创作。因酷爱世俗音乐,于1703年迁居当时唯一有民族歌剧的德国城市——汉堡,并担任汉堡歌剧院的提琴师。1705年,他的歌剧作品《阿尔西纳》和《尼罗》在汉堡歌剧院上演并获得成功。1706年,亨德尔又去了意大利,在当时世界歌剧中心意大利期间遍游弗洛伦萨等文艺复兴名城,学习意大利歌剧。亨德尔四处游历,广泛接触了意大利的音乐文化,开阔了艺术眼界,并在汉堡威尔进行创作。1709年,他新创作的歌剧《阿格里皮娜》在威尼斯上演,得到了意大利歌剧界的一致好评,但亨德尔并没有感到满足。在意大利,他显露出自己的音乐才华,并结识了汉诺威选帝候的宫廷乐长斯特凡尼,经他的介绍,亨德尔于1710年回到德国,出任汉诺威宫廷乐长。在汉诺威宫廷乐长职务上,亨德尔并未能恪尽职守,1711年他访问了伦敦,以他的歌剧轰动了英国。回国以后不久,他又再次请假去伦敦,1712年获准,但务必在适当时间内返回。可亨德尔却一去不复返,并接受了英国安妮女王的宫廷作曲家职务,且定居英国,1726年加入英国籍,在那里终其一生。所以,在亨德尔的音乐里既有德国的严肃,又有意大利的优美,还有法国的壮丽,而这些特点又是他在英国混酿在一起的。
亨德尔是一位多产音乐家,一生创作了《阿尔西纳》、《奥兰多》等46部歌剧,除5部外,其余都是在伦敦创作的。后因反对势力迫害,作品遭禁演,剧院被迫*。亨德尔从30年代末开始,从事清唱剧创作。他的清唱剧使用英文歌词,由英国人演唱,是一种为英国观众而写的新型作品,但上演之初并不成功,只是经过了十多年时间,才受到普遍的欢迎。因此亨德尔在英国也获得了极高的声誉,成为了英国的音乐权威人士。亨德尔的曲风雄伟、崇高,所创作的清唱剧是戏剧性的英雄史诗。一生中写了《弥赛亚》、《扫罗》、《以色列人在埃及》、《参孙》、《犹大马卡白》等32部清唱剧,其中绝大部分是在英国创作的,对英国音乐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还作有管弦乐《水上音乐》、《森林音乐》、《烟火音乐》各一套,管弦协奏曲11首,大协奏曲42首,室内乐、组曲、序曲、恰空等多部器乐曲。他的代表作有管弦乐曲《皇家水上音乐》、《皇家焰火音乐》、清唱剧《弥赛亚》等,《弥赛亚》中的《哈利路亚》流传最为广泛。2亨德尔与他的同龄人巴赫(生于一个音乐世家)不同的是,他的家庭并没有多少音乐气息:父亲是一个理发师兼外科医生,认为音乐是卑贱的职业。的确,在当时的保护人制度下,音乐家只能算是有技艺的仆人。但天生喜爱音乐的小亨德尔不顾父亲的反对,偷偷的练习弹古钢琴。难以想象,后来在键盘乐器演奏领域可与巴赫匹敌的亨德尔,竟是这样接受他的启蒙教育,在这样充满矛盾的逆境中度过了他的童年。
后来,当地的主萨克森——魏森斯菲尔大公偶然发现了小亨德尔练琴并深深为他的毅力和天分所感动,于是出面说服了老亨德尔同意他天才的儿子认真的学音乐。此后的几年中,亨德尔随作曲家、风琴演奏家查豪学习了键盘乐器和作曲,也学会了演奏双簧管和小提琴。凭着过人的天资和名师的指教,小亨德尔进步的很快。1697年老亨德尔去世时,念念不忘要让儿子作一个律师而不要去搞什么音乐。亨德尔并没有因此放弃他的艺术追求。1702年,他先进入哈雷大学学习法律,算是不违父命,同时又在当地的教堂里担任兼职管风琴师。1703年,亨德尔正式开始了他的音乐生涯,只身远行到汉堡在歌剧院里当了一名小提琴手(巴赫也是在这一年开始了管风琴师的职业)。 亨德尔的才华不久就引起了一些艺术赞助人的注意,他们中有些人打算拿出钱来供年轻的亨德尔去意大利学习歌剧和作曲。当然这不是无偿的,学成后要回来为他们服务。抱负远大的亨德尔婉言谢绝了这些赞助:他要凭自己的努力挣足学费去留学,不能把自己的前途卖给别人。
1705年,亨德尔创作的歌剧《阿尔西纳》的上演获得了成功,使他得以踏上留学的旅程。在当时,意大利是全欧洲歌剧艺术的圣地。亨德尔越过阿尔卑斯山,在那不勒斯、罗马、佛罗仑萨和威尼斯等地学习了三年,同斯卡拉蒂和科雷利等大师都有交往,把意大利的歌剧艺术学到了手。亨德尔学成归国,在德国处处受到欢迎。1710年,这个25岁的年轻人就任汉诺威选帝侯的宫廷乐长。他并没有满足于这个不错的差事,而是把眼光放到了海外。当时的英国比德国富裕得多,歌剧艺术在那里也更受欢迎。但自从普赛尔1695年逝世后,英国的歌剧艺术就止步不前,需要新鲜的血液。亨德尔看准了这个机遇,就向主人请了一年的假,渡海去了英国,此后几年亨德尔就往返于英德之间。他的到来给沉闷的英国歌剧界带来了一股清风,在伦敦他的歌剧《里纳尔多》大获成功,1713年他以一首《女王生日颂歌》博得了安妮女王的赏识,于是亨德尔索性就不回汉诺威了。命运捉弄了这位开了小差的宫廷乐长:1714年没有子女的安妮女王驾崩,亨德尔的“老领导”汉诺威选帝侯乔治以英王亲戚的身份继承了英国王位,亨德尔恐怕要遭殃了。可他镇定自若,以一部精心创作的《皇家水上音乐》欢迎了新国王乔治。国王对乐曲的华贵典雅赞叹不已,问这是何人所作。当得知作者是老部下亨德尔时,不仅原谅了他的旧过,还当即增加了他的年薪。此后的十余年时间里,亨德尔创作了大量的声乐和器乐作品,特别是歌剧,这为他在全欧洲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他也是举世公认的管风琴大师。但从18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原来盛行的意大利语歌剧在英国开始衰落。
31729年由普佩什作曲的一部名叫《乞丐的歌剧》的喜歌剧在伦敦上演。此剧采用英语对白,取材于市民阶层的日常生活。该剧上演后大受好评,传统的意大利歌剧相比之下显出了严重的弊端:用意大利语演唱限制了英国听众的理解;神话故事、贵族恩怨等等题材也不能引起新兴市民阶层的兴趣。作者通过此剧对亨德尔和他的意大利正歌剧作了无情的讽刺。当一群盗贼上台时,响起的音乐竟然是亨德尔在英国的成名作《里纳尔多》中的《十字军进行曲》。
靠意大利正歌剧起家的亨德尔的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他的几部歌剧上演相继遭到失败,最终他经营的歌剧院被迫关闭。嫉妒他的政敌趁机制造各种流言蜚语……1737年,内外交困的亨德尔中风偏瘫,人们以为他的音乐生涯完了。就在这种绝境中,亨德尔奇迹般的站起来了。经过几个月的温泉治疗,他战胜了偏瘫。面对萧条的意大利正歌剧市场,他把精力转向了清唱剧的创作。
清唱剧是一种从17世纪以来发展起来的音乐形式,常以宗教的或半宗教的故事作为主题,没有复杂的舞台情节而注重音乐的表现。由于剧情取材于英国人耳熟能详的圣经故事而且采用英语演唱,在英国会有不错的市场。1742年,他在一种不可思议的热情驱动下,仅用24天就完成了清唱剧《弥赛亚》的创作。同年这部作品在爱尔兰首府都柏林低调上演。出乎很多人意料,这部作品在都柏林一炮打响。亨德尔又重新回到了英国人的音乐生活中来了。消息传到伦敦,人们纷纷要求一睹为快。次年在伦敦上演时英王乔治二世亲临剧院,当第二部分终曲《哈利路亚》奏响时,国王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站起来听完了全曲(《哈利路亚》要站着听,作为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一直延续到今天)。为了维护《弥赛亚》的地位,不因过多的演奏而受损,英王下旨每年只在春天演奏一次,且只有亨德尔本人才有资格指挥。
亨德尔的清唱剧质朴感人,把高度的艺术性和虔诚的宗教信仰融入了一个个音符之中。从《扫罗》、《以色列人在埃及》到《参孙》都同样出色。1750年,年迈的亨德尔在车祸中受了伤,第二年他的视力开始减退,不久完全失明。他依然拖着病体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包括每年春天指挥《弥赛亚》的演出。
41759年春,74岁的音乐大师照例指挥了演出,在暴风雨般的掌声中,老人倒下了。几天以后的4月6日,这位乐坛上的巨星陨落了。亨德尔享受了国葬的待遇,长眠在历代国王圣贤下葬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墓地,在那里有一座亨德尔纪念像耸立至今。
回顾亨德尔的一生,他确实是乐坛上的常青树和多面手:他一生近60年的音乐生涯中,在德、意、英三国乃至全欧洲都获得了巨大的声誉;他的作品熔德国严谨的对位法、意大利的独唱艺术和英国的合唱传统于一炉,成为世界音乐史上的瑰宝。他同巴赫、维瓦尔第一起,为辉煌的巴洛克时代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伟大的巴洛克作曲家亨德尔,是巴洛克音乐晚期与巴赫并列的音乐大师。他的才华主要在歌剧与神剧上尽得展现。神剧(Oratorio)是一种大型的音乐作品,通常同时使用管弦乐团、独唱家以及合唱团,起源于意大利的奥拉托利会举行的戏剧表演,它的发展大约在18世纪时达到巅峰。亨德尔一生创作了大约30部宗教和世俗神剧。他的第一部宗教神剧是1738年的《以色列人在埃及》,最后一部是1751年的《耶夫塔》,这些作品成为此后一百年英国音乐中最受人欢迎的作品,同时也是最著名的神剧作品。亨德尔的神剧当中,最著名的当属《弥赛亚》,他本人最为欣赏的是《参孙》。亨德尔也作有多首世俗性质的神剧,如著名的《塞墨勒》取材于希腊神话。亨德尔的大部分神剧都以英语写成,但是最后一部《时间与真理的胜利》当中他回归了自己的母语德语。同时期的著名神剧还有巴赫的6部《圣诞节神剧》、《复活节神剧》以及《升天节神剧》。在亨德尔和巴赫之后,海顿以亨德尔为榜样创作了《四季》和《创世记》,贝多芬写过《基督在橄榄山》(不算很成功)。19世纪的神剧代表作有孟德尔颂的《以利亚》,在当时大受好评。到了20世纪,斯特拉文斯基在其新古典主义创作时期写过神剧《俄狄浦斯王》,取材于希腊神话。英国作曲家埃尔加写过多首神剧,其中最著名的《吉伦舍斯之梦》是否属于神剧音乐学者一直有争议;蒂皮特的《我们时代的孩子》受到了极高的评价,他的题材是纳粹对犹太人的屠*。此外布里顿的著名作品《战争安魂曲》也被认为具有神剧的形式。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神剧的发展即使到了20世纪仍然是由英国作曲家主导的,这与神剧大师亨德尔在英国音乐史上的深远影响分不开。亨德尔最著名的神剧(清唱剧)《弥赛亚》精彩绝伦、气势恢宏与大众化,《哈利路亚》的世界广泛传颂,都使他的音乐与影响永世长存。
向阳光简介
中学音乐高级教师,国际作者作曲者联合会(CISAC)会员、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会员、中国二胡学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湖南省音乐评论家协会理事,“世界文化名人成就奖”获得者。《音乐教育与创作》专栏作家,先后在国内外发表文艺作品、音教论文800余首(篇) 。《沁园春·国庆感怀》《西江月·祖国六旬赞》《清平乐·党诞九秩感赋》《鹧古天·颂十八大》《捣练子·盛世召开十八大》等40余首诗词、15条语录荣获全球华人联合会(HRA)、世界华人作家协会金奖、特等奖;《美丽临湘·组诗》(26首)荣获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最佳奖;《中华辉煌》等2首歌词获湖南省文联一等奖;作品荣入《全球优秀华人诗歌颂典》《古今中外名家语录精编》等6部诗歌铭言集。《献给老师的礼物》等8件作品参加了中国国际名人研究院举办的艺术界名人作品展示会系列大展并获铜鼎奖;《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春江花月夜>赏析》等2篇美学论文荣膺“世界学术贡献奖”金奖;《摭论素质教育中的器乐教学》等10余篇论文被中宣部、教育部、中央教科所、中国教育学会评为一、二、三等奖; 8篇论文蝉联湖南省教科院一等奖; 4首歌曲获全国征歌大赛金、银奖;《我的中华》《初升的太阳》《我亲爱的祖国》《源潭,我美丽的家乡》《我们拥抱春天》等10余首歌曲入选《全国教师作曲家歌曲集》《全国教师声乐作品荟萃》《中国当代优秀校园歌曲》《世纪之声·中国行业金曲》。著有《音乐文化与素质教育》《音乐作品鉴赏》《中国音教十家优秀歌曲专集》声乐套曲《临湘组歌》(十乐章)等10余部。艺术成就简介及代表作入选《湖南文艺六十年(1953-2013)·音乐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