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朝圣》里,60多岁的哈罗德,平庸懦弱了一辈子。他的生活如一团乱麻,夫妻分居、儿子自*。哈罗德原本打算像父亲那样,就这么自暴自弃地过完一辈子吧!有一天,他接到一封老友得癌症的信,本已写好回信的他,站在邮筒前的一刹那,突然改变主意。
他想有所改变,他要徒步行走去看望老友。他用了足足87天,走了627公里,最后终于来到好友病床前,但好友已闭眼,他没能见她最后一面。然而,在这87天里,他劳其筋骨、反思往事、自揭伤疤,无意中收获很多,他找到了那条自我救赎之路。最后,改变了的哈罗德,和妻子重归于好。
《肖申克的救赎》里,银行家安迪本来年轻有为、前途无量,却因误判被终身监禁。“这里没有死刑,他们给你留下一条命,却拿走你生命中的所有东西。”刚进来时,狱友对他说。
安迪在这里一关,就是19年。但他凭着“韧劲”和“希望”,用一把六七英寸的鹤嘴锤,加上自己的高智商高学识,在19年里的每个日日夜夜,凿开一条“自我救赎之路”,最后成功越狱,重获自由。救赎自己的同时,还帮助并提供给狱友新的希望。
大多数人,来到这个世界,都要努力面对各自的困境。
困境中,那条通往前方的救赎之路,每个人找到的方式不尽相同。有的人,活了大半辈子,才突然因为某个契机觉醒;另一些人,生来就踏上了自我救赎之路,并一往无前。
海明威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一生,都在惊险与刺激中度过。
他喜欢狩猎、钓鱼,他在非洲的深草丛中围捕过狮子,在墨西哥暖流上搜捕过枪鱼;他还爱拳击,他在拳击场上屡屡得奖;他参加过一战,作为红十字会的救护车司机,在战场上救死扶伤;他还参加过二战,作为战地记者,跑遍整个欧洲……
海明威的人生经历和写作相辅相成,就像他说的,“人都有自己的必去之所、必做之事和必见之物。在这一过程中,你用以写作的工具也许会变钝,不再锋芒毕露。但是,我情愿它折弯、变钝,心里明白我必须将它再次放在磨石上,打造成型,用砥石磨光,但知道自己仍有东西可写,也不愿意把它保养得光鲜照人,而我却无话可说。”
永远新鲜的生命体验,才能让他“仍有东西可写”,才是他写作的源泉,这也铺就了他的自我救赎之路。可以想象,晚年,当他因身体原因不能再去体验,只能在病床上,靠医疗器械维持生命时,他该多么绝望。
生活从来没有绝对的赢,但不能丧失的是挑战精神《老人与海》里,老头圣地亚哥打败了大马林鱼,但没想到,这个战利品还不是他的囊中之物,中途被鲨鱼“截胡”,留给他的,只有一副鱼骨架。这,才是生活的终极比喻和讽刺。
每当你以为,可以倚仗胜利果实向世间炫耀,结果,上天迅速剥夺了你这份快乐,连点奖励都没给你留。但老头圣地亚哥没有太多惋惜,他只是平静地拖回鱼骨架,准备睡一觉休息一下,然后继续出海。睡梦中,他再次梦见非洲大草原上的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