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是民族风情最为浓郁的国土。在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拥有52个,世居少数民族25个。其中哈尼族、白族、傣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等15个民族为云南特有,人口数量均占全国该民族总人口的80%以上。
到过云南的朋友,无不会被这里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所吸引。而这些拥有不同文化、不同信仰和不同喜好的少数民族,为什么都喜欢聚居生活在云南这个省份呢?
我们可以先从历史的角度一窥端倪。
云南省坐落在我国的西南地区,汉代把分布于云南、贵州、四川西南部地区的少数民族统称为“西南夷”。那时的中原王朝对这些生活在偏远山区的部族了解甚少,而鲜少走出群山的“西南夷”,对汉朝也是一无所知。
于是,便有了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记述的让人啼笑皆非的典故:西南小国夜郎的国王,傲慢的向来访的汉朝使者问道:“汉朝和我的国家哪个更大?”
当时夜郎国的地盘,就处于云南和贵州之间。“夜郎自大”的故事,司马迁总结为:“以道不通,故各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这其实也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当时的云南地区与中原文明并无太多交集。
西汉与夜郎势力图
由于“西南夷”地区物资匮乏,在中原王朝眼中几乎毫无价值,所以汉初一直被视为“无用之地”。到了汉武帝时期,为取道攻打南越,奉行“征伐四夷,开置边郡”的汉武帝开启了对西南夷地区的开拓。汉朝先是用雄厚的财力招降了夜郎国,又不惜代价的修建中原通往西南夷地区的通道。
“西夷道”、“南夷道”这两条道路征用了数万劳工去开凿。由于施工难度大,耗时长,而云贵高原地区又缺粮,要解决这数万人的吃饭问题,汉朝只得从四川调运粮食。《史记.西南夷列传》记:“巴蜀四郡通西南夷道,戍转相饟。数岁,道不通,士罢饿离,湿死者甚众;西南夷又数反,发兵兴击,秏费无功。”
在古代,运粮也只能靠大量人工来完成,这无疑层层加重了当地老百姓的负担。于是,这场劳民伤财的战略工程,最终以民众暴发动乱,屡次镇压无效,汉武帝无奈下诏:“罢西夷,独置南夷夜郎两县一都尉,稍令犍为自葆就” 而告终。
大唐与南昭势力图
到了唐代,云南西洱海地区发展出六个部落,号称“六诏”,其中以“南诏”实力最强。唐王朝为减轻与吐蕃接壤的边患,支持南诏兼并其他部落。公元738年,南诏在唐朝的支持下兼并其余五诏,建立南昭国。云南成为南诏国的领地,南昭王受大唐册封为“云南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