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上图。
这个图是指挥系统的一个大略架构,但跟官衔品级关系不大,我们后面会讲到。
先从提督聊。提督,从一品,武官中的最高品级了,大略相当于今天的军区司令。
总兵官,也叫总镇,正二品,大略相当于今天的集团军司令,但在明清时代,可以理解成师长,那时没有集团军概念。明朝的总兵比较值钱,全国也就二十几个,到了清朝,增加到六十多个了。提督和总兵,往往被手下尊称为“大帅”。
往下是副将,也就是副总兵,带领的部队编制叫做“协”,旅级干部,从二品。你想巴结他,可以叫他“副帅”——当然,叫“大帅”也不是不可以——取决于你和他两位脸皮的厚度。
再往下是正三品的参将、从三品的游击,都可以被尊称为“将军”。
再下来是都司、守备、千户、百户、千总、把总、外委千总、外委把总,不细说了。
别看参将游击们都是三品大员,但其实没啥了不起,吓唬吓唬那种能包饺子吃的绿草还行,但从宋朝以后,以文御武,在文官集团眼里,武将没啥地位,啥都不是,七品御史把三品参将按翻了当街大板子打屁屁绝不是什么新鲜事。最广为人知的就是左宗棠,一个举人身份的师爷,因为正二品的总兵官见面没给他下跪,一句“王八蛋滚出去”的那段佳话。
回过头来继续说上图。
从一品的提督上面有巡抚,巡抚是正二品,也可以很明显看出来以文御武的模式。理论上,巡抚是一省的最高行政长官,军民都管,但实际上,更偏向民事一些,当然,军事上也不能完全撒手。
巡抚之上是总督,职务全称是总督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啥都管了,牛吧?总督的品秩也是正二品,但会有加衔,比如说,挂一个督察院右都御史或者兵部尚书的头衔,OK,从一品了、如果挂一个大学士衔,哇呀呀厉害了我滴哥,正一品啦!所以可以管巡抚。总的来说,相对于巡抚而言,总督更偏向军务一些。
已经有了巡抚,为什么还要设个总督呢?
清承明制——但吸取了明朝的历史教训。我们读明史,常看到“经略”这个词,比如,熊廷弼经略辽东。明朝有巡抚,但有时候需要协调几个省的力量,关外是满洲,关内是流寇,需要统筹,于是产生一个临时性的差遣,或曰经略、或曰总督。理论上,权力很大——实际上——没啥用!
因为所有人都知道,临时性差遣,总归你是会滚蛋的。
比如说,李自成在陕西、河南、湖北几省流窜,依靠各省自己力量肯定难以剿灭,需要协调,于是临时派了总督。
但假如你是河南巡抚,你会怎么做呢?全™听你的?不遗余力的兵、粮、饷全部无条件配合?
呵呵!
我特么把手里老本全打光了,你拍拍屁股回朝领赏去了,以后我这疙瘩再有乱子,黄地拿我开刀?想得美!嘴上肯定全是好听的,手底下要啥都会留七分——这还是厚道的!只要把流寇赶出辖区,就是万事大吉——隔壁那家伙是豁命还是上吊——干我甚事?所以我们看到,张献忠李自成们每每被官军逼得走投无路,但一跑到几省交界处,便能够安稳下来休养生息,过阵子又满血复活了。
满清充分吸取了这个教训,于是,每2—3省,弄个总督,是常职,全权协调辖区所有力量。这样,各省再不能自扫门前雪——所以,除了太平天国那种一路狂飙下去的“巨寇”,再没有盘踞“三不管”地区的“叛匪”能够兴风作浪了——恰恰相反,你在某省内可能猖獗一时,但跑到交界处纯属自己找死——这时候,你面对的,可能是四到五个省的合力清剿——谁都不愿意自己的地盘出乱子,所以临境的总督也会调集手下力量过来围堵——而四到五个省,已经是全国力量的几分之一,没什么“叛党”有实力能够抵挡这雷霆一击的!
满清一共设了九个总督,抛开光绪年间新增的东三省总督不算,疆臣之首是直隶总督,然后是两江,指的是江南省和江西省,过去安徽和江苏合称江南省,最富庶的地区了。还有湖广总督,辖区湖南湖北、两广总督,广东广西、闽浙总督,浙江福建、云贵总督,云南贵州、甘陕总督、四川总督。原本没有四川总督,但甘陕总督管的地方太大了,甘肃陕西宁夏四川,全归他管,实力大地吓人,四川又是明朝最后的抵抗力量所在,又是物产富饶的天府之国,干脆划出来单设一个总督。
另外还有两个总督:河督和漕督。河督是河道总督,林则徐就干过,主要职责是疏通河道治水、漕督是漕运总督,主管漕运,就是南方的银粮向京师运输,都是非常非常好的肥差——河督治水是国家拨款,雇人买物料都要花大把银子,水患几年一次,要是老天不下雨,哪怕你把银子揣起来一半,只要不决堤,也算胜利完成任务。漕督更厉害,报花账已经是小儿科了,收入的大头有两个:一个是漂没——风大浪急船翻了,运的东西(要么粮食要么银子)沉了——当然,是不是真沉了另说(别太过分就成)……另一个是夹带——漕船肯定是免税的,带私货是潜规则,所以漕船越做越大~名义上400石的船实际上做成万吨轮那么大,动不动一搁浅就把河道堵上了——这不是什么稀罕事。
不过,这二位的手下就是衙役,维持个治安凑合,算不上什么军事力量,所以,我们不论。
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作者:解衣唱大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