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尽量不要做雾化,雾化的危害有多可怕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0-25 09:41:17

雾化吸入装置

作用是:

雾化吸入使药物直接作用于呼吸道黏膜,以达到直接的疗效,而且雾化吸入安全性高、 操作简便, 具有剂量可灵活调节、 应用方便等特点, 且对儿童治疗的依从性无特殊要求, 尤其适于儿科的患儿, 因而在儿科得到广泛的临床应用。经研究已广泛应用于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喉炎、毛细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等疾病的辅助治疗。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我们的呼吸道与外界相通,雾化吸入是充分利用呼吸道开放性的特点,在孩子呼吸的空气中加入一些经过处理的、可吸入的含有药物的雾滴,来达到缓解气道痉挛、抗炎及湿化、稀薄痰液的作用。

为什么尽量不要做雾化,雾化的危害有多可怕(5)

雾化吸入的作用

三、雾化吸入治疗与静脉输液究竟有何优缺点?

首先,我们还是要强调二者之间的用药途径与治疗目的不同,雾化吸入更多的是用作呼吸道疾病的辅助治疗,因此,相对静脉输液其用药范围可能就没有静脉输液广。静脉输液是将大量液体、电解质、药物等通过静脉途径输入到身体各个脏器的方法进行治疗。

近些年来,科研部门不断对雾化吸入的驱动装置加以改进,使雾化应用的药物种类增加、安全性逐渐也增强。目前主要用于小儿喉炎、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肺炎等,而且平喘、化痰效果很明显。

1、雾化吸入方便快捷且为无创操作:

雾化吸入便于操作,在家可以选择一个超声雾化装置,在医院则选择空气压缩泵或氧气驱动雾化装置,一般不需要特殊的专业培训,即可操作。而输液则必须是专业的医护人员穿刺输液,无菌操作技术要求严格,因此一般的人是不能操作的。

雾化吸入属于无创伤性操作,孩子不太有戒备心理,治疗的依从性就好于静脉输液,静脉穿刺是有创性操作,因此,孩子见到针头就会哭,不愿意输液。

2、局部雾化用药则起效快:

雾化吸入是药物直接作用于呼吸道黏膜,不需要经过全身的血液循环来运输,因此药物凑效快,尤其是支气管扩张剂及抗炎用的糖皮质激素作用快。

3、药物的不良反应小:

由于雾化吸入是将药物直接作用于呼吸道黏膜,以局部用药为基础,所以,雾化治疗的用药剂量就比全身用药,即静脉输液量小很多,尤其是糖皮质激素用量不足输液或口服剂量的1/10,仅此一点用药安全性就比输液好,不良反应相对少。而静脉输液是通过全身血液运输,其血药物剂量及浓度大、药物半衰期长;因此就会给孩子的肝肾功能增加负担。

同时,尽管再严格无菌技术操作,输液反应的几率也在所难免,液体中的致热源性物质(过敏、凝集、抗原等),将引起孩子突然高热、寒颤、皮肤过敏等超敏反应,严重的出现过敏性休克,危及生命。这是静脉输液最大的危害。

为什么尽量不要做雾化,雾化的危害有多可怕(6)

静脉输液的风险

四、雾化吸入常用哪几类药物?

1、吸入性糖皮质激素:通过作用是抗炎,是目前专家共识的最强的气道局部抗炎药物,主要用于气道发生的炎症高反应性的治疗,如支气管哮喘。常用并推荐使用吸入性激素类药物混悬液有布地奈德、二丙酸倍氯米松和丙酸氟替卡松。

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儿科学会将【布地奈德】定为儿童抗哮喘类药物的唯一推荐的基础药物目录中,且目前了该药适用于12岁以下儿童。而丙酸氟替卡松仅适用于4~16岁儿童的轻度至中度哮喘急性发作的治疗。

2、β2受体激动剂:此类药是临床最常用的支气管舒张剂,特点是起效迅速、维持时间短;作为支气管哮喘的短期用药,一般为4~6小时。主要用于缓解支气管痉挛及狭窄,可按需使用、在数分钟内起效。一般是将此药与激素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β2受体激动剂的雾化制剂常用有特布他林和沙丁胺醇两种。

3、胆碱能M受体拮抗剂:具有支气管舒张作用,主要用于喘息、 咳嗽和有痰的患儿疾病。该药起效慢,但是持续时间相对于β2受体激动剂持久,因此也常与沙丁胺醇类联合使用,可以取长补短,主要用于哮喘急性发作时的联合吸入。主要雾化药物有异丙托溴铵。

4、祛痰药:这类能使痰液变稀、黏稠度降低而易于咳出或者能加速呼吸道黏膜的纤毛运动、改善痰液转运功能的药物。主要促进呼吸道管腔内积痰排出,减少对呼吸道黏膜的刺激,间接起到镇咳和平喘的作用,也有利于控制继发感染的作用。目前国内雾化吸入祛痰药有两种,吸入用乙酰半胱氨酸溶液和吸入用盐酸氨溴索溶液。

不过,经过临床用药调查,并不是所有的药物、所有的疾病都可以进行雾化吸入。通常情况下雾化吸入的应用、给药,都应该经过医生诊断指导,根据个体差异,诊疗方案也会有所不同。任何治疗方法和药物都不能随意滥用。

为什么尽量不要做雾化,雾化的危害有多可怕(7)

选择药物

五、雾化吸入不推荐的药物有哪些?

1、地塞米松、α-糜蛋白酶、抗生素及抗病毒药物(干扰素和利巴韦林)、中成药注射液等。尤其抗生素高度过敏的孩子,即使有皮肤过敏试验,但是,药物通过皮肤、黏膜吸收,依然有过敏的风险。中成药制剂,由于药品种类复杂,药物的副作用并没有得到确认,也是存在用药安全隐患。

2、氨溴索注射液国内虽有临床应用的报道,但目前还没有雾化吸入的安全性评价说明,2018版将其定为【超说明书用药目录】,并未推荐雾化吸入使用,因此,安全起见,不建议超范围应用。小儿多选用吸入用乙酰半胱氨酸雾化液。

为什么尽量不要做雾化,雾化的危害有多可怕(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