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二师兄”
原创 幸会经济 幸会经济 8月13日
国家统计局8月1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7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2.7%。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3.2%,非食品价格持平。食品中,猪肉价格上涨85.7%,影响CPI上涨约2.32个百分点。
(图:猪肉价格当月同比)
近期,猪肉进入“30元时代”“40元时代”,100元才买到两斤多点肉,排骨更贵!一时间,二师兄要飞了、吃不起猪肉了、猪周期来了……成为热门话题。
猪周期是什么?
猪周期是一种经济现象,指猪肉价格呈“上升——下降——上升——下降”周期性变化的现象。猪周期的内在逻辑是:肉价高——刺激养殖积极性——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增加——肉价下跌——养殖积极性降低——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减少——肉价上涨。
(图:猪周期。来自互联网)
由于猪肉在居民家庭食品支出和整个家庭支出中占据很大份量,所以,猪肉价格波动对物价水平影响很大,有人戏称中国的物价指数CPI为“中国猪肉指数”(China Pig Index)。
虽然,国家统计局没有公布CPI组成商品的权重,但倒算一下,估计食品在物价一篮子商品权重约为30%,猪肉在CPI食品部分所占比重约为1/3,猪肉占整个物价一篮子商品的比重约为10%。这使得猪肉成为所占权重最大的单一商品,对物价CPI影响很大。
猪周期是如何形成的?
造成猪周期的原因很多,比如,生猪成长本身周期性、生产产量不稳定、标准化规模化饲养程度低、容易受疾病影响,等等。最主要的,还是和养殖户的生产投资预期有关,容易陷入“蛛网模型”困境。
经济学上,蛛网模型(Cobweb model)1930年由美国舒尔茨、意大利里西和荷兰丁伯根各自提出。1934年,经英国的卡尔多定名为蛛网理论。它是附加简单预期的动态生产价格模型,可以解释某些生产周期较长的商品的产量和价格波动的情况。
蛛网模型假设,生产者总是根据上一期的价格来决定下一期的产量,这样,上一期的价格同时也就是生产者对下一期的预期价格。然而,在每一期,生产者只能按照本期的市场价格来出售生产出来的产品,而本期市场价格由当期产量和供求决定,和预期价格(即上一期价格)会产生偏差,于是就造成了产量和价格的来回波动。
由于商品的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不同,蛛网模型可以分为收敛型蛛网模型、发散型蛛网模型和稳定性主要模型。
(图:三种蛛网模型。来自互联网)
当商品供给弹性<需求弹性,商品供应量不易灵敏,这样情况下的蛛网模型就会趋于收敛。收敛的意思是:商品的实际价格和实际产量会围绕均衡水平上下波动,但波动的幅度越来越小,最后会回复到原来的均衡点。猪周期就是典型的收敛蛛网模型,由于生产调整难度大周期长,而猪肉消费可替代性强、居民对猪肉价格敏感,造成供给弹性<消费弹性,生猪或猪肉价格会逐步向均衡价格水平附近靠拢。
当商品供给弹性>需求弹性,商品供应量的增加或减少对市场价格的影响比较大,而人们的需求变化不大,这样情况下的蛛网模型就会趋于发散。发散的意思是:商品的实际价格和实际产量上下波动的幅度会越来越大,偏离均衡点越来越远。
当商品供给弹性=需求弹性,蛛网模型就会趋于稳定。稳定的意思是:当商品供求关系和价格由于受到外力的干扰偏离原有的均衡状态以后,实际产量和实际价格始终按同一幅度围绕均衡点上下波动,既不会进一步偏离均衡点,也不逐步地趋向均衡点靠拢。
生猪市场陷入“蛛网困境”引起价格波动
母猪8个月大可配种,经过4个月妊娠期分娩得到仔猪,仔猪经过180天左右长成商品猪出栏。由于生猪生产具有周期较长、小猪如果不长成大猪就难以卖上价钱等特性,养殖户以当年市场价格为标准预期未来收益,陷入“蛛网困境”,生产计划赶不上变化,产量赶不上市场变动,很难踏着准确的点。比如,当前生猪价格比较贵,当所有的养殖户都认识到当前的猪肉价格比较高养猪有利可图,并预测到未来的猪肉还比较贵的话,那么都纷纷的扩大投资,生猪存栏量就会增加,等到180天以后,市场供求就发生了新的变化,供大于求,猪生猪的价格就有可能会下降,投资可能会亏损。
(图:生猪养殖)
我国猪周期一般在2-3年左右。比如,2003年、2004年,猪价高,导致当年生猪投资生产大增,到了2005年、2006年,生猪供应增加,猪价大跌。养殖户看到猪价跌了,2006年当年大量减少,加上“蓝耳病”发生,总体母猪存栏聚降,结果又导致2007年、2008年猪价大涨,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猪周期的全过程。
最近一轮猪周期是,2018年10月非洲猪瘟疫情爆发后,生猪行业在经历了一段底部期。受非洲猪瘟影响,国内的规模猪场补栏比较慎重,一些小散户加速退出,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数持续减少。供给减少造成价格逐步回升。2019年3月份以后,国内市场猪肉价格开始提振,5月份猪价快速上涨,下半年市场猪肉供给出现偏紧局面,猪肉价格同比开始两位数增长。此后,一路飙升。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进口猪肉减少,生产成本加大,猪肉价格一度同比增长超过100%,最高达135.2%,新一轮猪周期顶部到来。
(图:最新猪周期,2018年以来猪肉价格)
预计明年猪肉价格将逐步回落
近期,生猪市场出现了积极变化,疫情稳定和复工复产后,我国生猪生产持续加快恢复,新建猪场多,补栏增养快,非洲猪瘟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生产恢复进度好于预期。一是能繁母猪存栏高。商务部数据,今年6月份,能繁母猪存栏实现同比增长3.6%,这是自2018年4月份以来首次实现同比增长,是一个重要拐点。二是新猪场投资热情高。据农业农村部对全国规模猪场全口径监测,上半年有6177个新建规模猪场投产,去年空栏的规模猪场有10788个复养。三是生猪存栏开始增加。商务部数据,6月末全国生猪存栏大约在3.4亿头左右,比去年年底增加近3000万头。
(图:农业部生猪存栏同比数据)
综合上述三个因素,当前生猪生产持续恢复向好,为后期增加市场供应提供了有力支撑。预计今年9月后可出栏的商品肥猪将会逐步增加,猪肉市场供应将持续改善。年底前猪肉供应紧张的局面将逐步缓解。
但由于商品肥猪供给还存在一些缺口,同时受疫情的影响,生猪养殖、运输、加工成本将大幅上升,再加上进口量的减少,预计供求关系还是偏于紧张,猪肉价格还处在相对较高位置,不会马上回落,还将在较高位置上维持一段时间。随着产能逐步的释放,产量逐步的增加,预计2021年年中时期,猪肉供求情况将得到明显的改善,猪肉价格有望开始逐步回落均衡水平附近。
如何平滑掉猪周期的影响?
对农业商务发改委等政策调控部门来说,应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平滑猪周期,减少猪肉价格过快上涨对居民生活的影响。比如,进一步落实好生猪养殖用地、环境评估、商业证照等政策措施,设置生猪养殖专项补助资金补助到户等;进一步加强生产技术、防疫防病、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指导服务,指导生猪规模养殖场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大技术投入、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生产损耗,尽快形成产能、稳定产能;通过龙头企业带动、财政资金扶持、实用技术培训、公司加订单、公司加农户等多途径支持中小养殖场户加快补栏增养,等等。长期来看,政府要提高对养殖户补贴,建立长效的发展机制,激发养殖户长期稳定生产积极性,降低生猪的供给弹性。
对人民银行等经济金融调控部门来说,虽然猪肉价格波动对CPI的影响比较大,但猪肉价格周期性波动、影响其波动因素大多为外部因素,受货币政策影响减小。所以,人民银行等调控部门不应过度对猪周期进行反应,制定政策时应剔除这种周期性的因素,关注核心CPI。所谓核心CPI,是指将受气候和季节因素影响较大的产品价格剔除之后的居民消费物价指数。
对于生猪养殖户来说,关键是跳出“蛛网模型”陷阱,改变简单依靠当前生猪价格来决定未来生猪投资的决策模式和习惯,把投资决策建立在对生猪价格的长期关注、对行业发展趋势的深入了解的基础上,综合各方面信息的变化寻找合适的投资或退出、补栏或出栏的时机,避免盲目的跟风。同时,有实力的养殖户应发展产业化经营,开展规范养殖、规模养殖、科学养殖,扩大规模生产,提高技术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金资本实力,增强抵御猪周期的能力。此外,用好生猪保险,购买以种猪、肉用猪为保险标的的养殖业保险,更好抵御猪周期带来的不利影响。
嘴长毛短浅含膘,久在山中食药苗。
蒸处已将蕉叶裹,熟时兼用杏浆浇。
红鲜雅称金盘饤,软香真堪玉箸挑。
若把羶根来并比,羶根只合吃藤条。
——(宋)苏轼《仇池笔记》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秋天来了,贴秋膘,吃猪肉。走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