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和制作话梅同样的工艺也可以用来加工别的水果,像杏话梅和雪梅就是用杏做的,盐津桃肉、盐津葡萄则是在加工后的桃肉和葡萄上撒上细盐。而很多人小时候吃过的一种零食——无花果丝,从味道和口感来看也是陈皮和话梅的同门,只不过它和无花果没啥关系,原材料是白萝卜丝。
不管是陈皮还是话梅,工艺上都是需要盐腌脱水,制成的成品含水量都不太高,这类零食一般统称为凉果。而还有一类没有咸味的高糖腌制食品:蜜饯和果脯。
人类制作蜜饯、果脯的历史十分久远,最早来源于用蜂蜜保存食物和提升口感的方法,《礼记》里就有“枣、栗饴蜜以甘之”的记载。在掌握甘蔗制糖工艺以后,古人更是把嗜甜的天性发挥到了极致,宋代文献中的蜜饯名号不下数十种。
果脯、蜜饯的加工工序中没有盐腌入味这一项,最核心的工艺就是用糖浆浸渍或者煮。如果要将两者区分开,主要的标准是脱水程度:成品含水少、不带糖浆的是果脯;没经过烘干处理、比较湿润的就叫蜜饯。蜜饯和果脯的原材料很多,除了各种水果外,冬瓜、姜片等蔬菜也可以做。
传统的蜜饯和果脯中含糖量高达70%-80%。它们能够长期存放,就是因为高糖带来的高渗透压使微生物细胞脱水,生理代谢活动受到抑制。但是长时间煮或者浸糖的结果就是水果中的风味物质大量流失,因此,不论是什么材料制成的果脯或蜜饯,味道都大同小异。
果脯里值得拿出来单说一下名字的,是加应子,它的原料是去核的李子,加应子之名其实是李子的古称嘉庆子变来。唐代的《两京记》中有记载:“东都嘉庆坊有李树,其实甘鲜,为京都之美,故称嘉庆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