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4S店作为销售渠道,那厂商对4S店就会有要求,最直白的就是销售业绩,很多厂商都会对销售业绩进行配额制度,也就是增量配额。
这也就导致了,4S店为了完成业绩要求是各种花言巧语的忽悠大家尽快下单。
大家分配利益的时候打架。
但在弄消费者这件事情上从来重拳出击。
这博弈不光是停留在销量上,更精彩的还是在于利润分配。
4S店的存在,必然是为了捞钱,而车厂给4S店的的支持系数,却往往只有5%左右,再加上如果业绩做得好,月度目标完成的漂亮,再多给个2%到3%的折扣或者说返利,再加上各种各样的奖金,这就导致4S店如果老老实实的卖裸车,赚的钱也就是8到12个百分点之间浮动。
这点钱,自然是喂不饱4S店的,于是就得整点横财。
这件事儿其实厂商也是默许的,毕竟也知道不能把渠道逼急了。
另外吧,从厂商的角度,4S店还可以被理解为大客户,进货稳定,替厂家承担库存风险,多年磨合后常见的比例是1:1.6左右,假设一个月能卖100辆出去,那至少要保持160辆的库存,多出来的60辆,就是帮助厂商在分担资金压力。
在这样的场景下,有一部分体量大的4S店,话语权实际上很强,不光厂商不敢得罪,甚至还可以用规模效应来控制部分地区的供求关系。
大家如果经常关注新闻,就会知道多次4S店联手威胁退网倒逼厂商的场景,或者手动打造饥饿营销的套路。
总结一下就是厂商不给4S店足够的利润空间还要4S店承担风险,但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默认4S店做一些不是太过分的*操作,于是如何从消费者身上坑钱,哦不对,如何提升商业效率,就成了4S店需要赋能的东西。
2
我们先从最开始的步骤聊起,那就是售价。
基本上只要你去买车,绝大部分4S店销售人员都会告诉你我们最近有活动,这个活动啥时候都有,不愧是卖车的,汽车的活塞运动给他们整明白了。
大家都知道,4S店里面车的售价和指导价是不一致的,指导价其实没有太大的意义,就像虽然是建议零售价,但你可以不接受他们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