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西旺扎在讲述太昭古城历史(7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旦增尼玛曲珠 摄
今年98岁的扎西旺扎老人是太昭村年龄最长者。他戴着眼镜,喜好读书,精神矍铄。他说,这里曾市镇繁华,店铺林立,有著名的小八廓街和4个香火鼎盛的庙宇,并曾设有政府机构、粮仓、学校、邮局等,各族商贾往来不绝。
太昭村西“大象山”脚下的墓地,长眠着120多位清军士兵以及许多汉、纳西等族客商。
这是位于太昭村的“万善同归碑”(7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旦增尼玛曲珠 摄
在村庄的北边,记者看到“万善同归碑”,碑文模糊,但大致能辨清内容,记载的是清嘉庆初年驻防拉里、江达的官兵,与藏族、汉族等各族民众一起,共同捐资整修河边道路的善举。
这是位于太昭村的关帝庙遗址(无人机照片,7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旦增尼玛曲珠 摄
在太昭村中央,村党支部*加央次仁领着记者找到关帝庙遗址,仅剩建筑基址和建筑轮廓。1912年,四川经略使尹昌衡提出西康建省框架,尹昌衡字太昭,遂改江达为“太昭”。
村里老人谈到,1951年,解放军第18军52师副政委阴法唐率军从昌都方向沿娘蒲沟行至太昭,在这里休整月余,留下了军民团结的好多故事。说起这些事,大家如数家珍。
古城、新村,经历千百年的风雨洗礼,积淀着尘封的故事,述说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往。
一条路:洒满团结幸福
太昭作为绵延“世界屋脊”古商道的重要站点,连接着古道的两端:一头是中原,一头是吐蕃;一边有茶叶和盐巴,一边有药材和毛皮;一头连接着历史,另一头连接着未来。
沿着这条古道,走来了云南丽江的纳西族男子和鉴。1921年,他随马帮经商到此,与藏族姑娘思达结为夫妻,定居在太昭,繁衍生息。
太昭村村民阿牛在展示当年解放军送给她父亲的水壶(7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旦增尼玛曲珠 摄
和鉴的女儿、67岁的太昭村村民阿牛说,父亲当年带领一家老小开垦荒地种植萝卜、土豆和大白菜等,把种子分给邻里,教授蔬菜种植技术,解放后还当了生产队长。
和鉴老人于1977年去世,安葬在太昭。
比和鉴更早来到太昭的,还有扎西旺扎的外公。“外公是从北京来的,汉族。最遗憾的是不知道他的名字。”扎西旺扎老人身板硬朗,是太昭村的“活字典”,“外公到这里做生意,亏本后连回去的路费都没了,就留了下来。”
村民觉阿罗布的爷爷梁宝天是重庆人,于1921年前后来到太昭经商,并在此成家立业,育有3个子女。
在49岁的觉阿罗布眼里,爷爷高个子、长胡须、喜欢穿中式长衫。村里的孩子们经常坐在他怀里,扯胡子玩。
“爷爷负责照料关帝庙,也给村民代写书信。刚来太昭的时候,他还卖过茶叶和冰糖。”觉阿罗布说,爷爷到这里后就没有回过重庆。
西藏和平解放后,一队队解放军战士从这里走过。“父亲帮解放军翻译,做向导。”阿牛说,战士们帮村民修路架桥、免费治病。
岁月如梭。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由太昭村串联起的这条古道,早已发展成为国道、高等级公路,天上有航线,地面有铁路。
今年46岁的山进祥祖籍甘肃临夏,2004年随工程队到太昭村修桥,结识了美丽善良的藏族姑娘其美,喜结连理。从此,山进祥成为太昭村的一员,一家人和和美美,安稳而幸福。
古道的艰险,成了书上的记载、老人的记忆。而一起留在这里的,是爱情、亲情、家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