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位于太昭村的“太山石敢当”(7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旦增尼玛曲珠 摄
一家亲:守望美好生活
穿行在太昭古村,我们挨家走访汉族、纳西族后人,听他们讲述家族的往事。
1951年,解放军先遣部队驻扎太昭,和鉴腾出房子让解放军住,还为解放军官兵做鞋子、补子弹袋。1959年西藏反动上层发动武装叛乱,叛乱分子把和鉴绑起来,严刑拷打。在全体村民捧着哈达苦苦哀求后,叛乱分子把和鉴捆作一团从二楼推下,将其摔成重伤。
扎西旺扎记得,他外婆叫桂花,汉语说得好。18军参谋长王其梅率队驻扎这里的时候,外婆给王其梅送过鸡蛋,帮解放军当翻译。参谋长问她汉语为什么这么好?她说老公是汉族。
从此,听党话、跟党走成了太昭人不变的信念。
阿牛记得,小时候各家的房子又黑又小,人多、地少,孩子们总是喜欢到他们家里,父亲总是煮土豆分给大家吃。
日子再难,和鉴一直教导孩子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阿牛说:“父亲还领养过3个孤儿,有两人长大后当了解放军,父亲告诉他们到了部队,要‘下定决心,不怕牺牲’。”
阿牛的丈夫群培与和鉴生活了一年多。记忆中,老丈人去世前一直念叨的是如何发展生产,告诫他们“自己有,别人没有,就跟自己什么也没有一样难受”。
群培曾担任村干部16年,带领村民立电杆拉电线、改木板房顶、建桥、为困难家庭盖房等,为村庄整体脱贫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5年,他的儿子洛桑次成接过了接力棒,担任村委会主任。洛桑次成和其他村干部一起带领群众组织农牧民氆氇加工合作社、旅游合作社,建起停车场等,当年接待游客5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0万元,带动群众户均增收7480元,村民的生活更加殷实了。
各民族间团结互助的手足情以及血浓于水的亲情,成为太昭人最温暖的记忆。
觉阿罗布说,爷爷去世时是按照汉族习俗安葬的。逢年过节,村里有不少人,都会准备好香、烟、酒等物品,一起到墓地祭奠。
觉阿罗布的父亲果果阿牛,生前曾多次告诫自己的孩子们:“你们一定要搞好民族团结,将来有机会到重庆去寻祖认亲。”
而在山进祥看来,太昭村的人都很善良,“从不欺负我这个外地人,给我上了户口,欣然接纳了我”。山进祥外出打工、采挖虫草、盖房抹墙打地坪,勤俭持家,村民很喜欢这个外来的女婿。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奔腾不息的尼洋河作证,一代代太昭人用心守望的“民族团结之树”,栉风沐雨,蔚然成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