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传
身教的影响
凡凡确诊后,我们就不再请保姆帮忙,我和爸爸谁有空谁就做家务,两人有空就一起做。
我们常常一边做事,一边说说笑笑,平凡的幸福就在俗世的烟火里跳跃。
我们从来没有规定谁一定要做什么,十多年来也没有因为家务琐事而计较、抱怨或争吵。
我和爸爸都理解对方为家庭所做的努力和付出,彼此将家务视为工作后的调节和对家人的呵护。
受我们的影响,凡凡也不把做家务当成苦差事,反而常常享受劳动成果带来的喜悦。
我有一个习惯,亲朋好友来家里做客,我会提前搞卫生、洗水果、准备好茶点。
做这些时,我常带着凡凡一起,并告诉他这样做是对客人的欢迎和重视。客人到来后,通常都会称赞家里很整洁,得知是凡凡准备的,更会狠狠表扬他。
于是,在待客一事上我便主动“退居二线”。每次客人来时,我会提前告知凡凡。
今年中秋前,朋友约好要来,凡凡一大早就忙活上了:拖地,收纳、擦家具。客人来了后,凡凡给他们端茶,洗水果。
凡凡的表现得到了朋友们的盛赞,于是这个可爱的孩子打开水龙头,默默地再洗了一碟新的水果奉上。
可见,家长的行为会无形中影响孩子,正所谓“润物无声”。而凡凡参与劳动让他享受了精神上的满足,这也是他愿意继续做家务的动力。
循序
渐进的引导
凡凡两三岁时,我坚持每天都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丢垃圾、剥大蒜、擦桌子。我晾衣服,小小的他就在一旁给我递衣架;我扫地,他就帮忙拿垃圾斗;我煲饭,他就负责量米……
当然,这个过程并不容易。
比如,我俩第一次晾衣服时,凡凡只递给了我一个衣架就跑开了。所以,在第二次邀请他时,我改变了策略。
首先,调整位置。我在阳台靠里的位置放了一张小凳子,请他坐在凳子上。因为坐着比站着舒服,而且让凡凡坐在里面意味他没有那么容易跑开。
其次,减少衣服数量。我只准备了两件衣服,凡凡做到后,我拥抱着他,真诚感谢他:“谢谢凡凡,凡凡会帮忙了,真能干。”
之后,随着凡凡能力提升,我再逐步提高难度和劳作时长。以和凡凡晾衣服为例。
1.逐渐增加要晾的衣服数量;
2.互换角色,我负责递衣架,凡凡负责把衣服挂在架子上;
3.加入数的概念,加入大小区分。比如,晾大件衣服时,需要凡凡递给我一个大衣架。如果他给的是小的,我也会把衣服挂在上面。这时,衣服会从衣架上掉落,我趁机引导凡凡思考为什么会这样,鼓励他再换一个衣架试试,最后,凡凡在实际操作中学会了区分大与小。
这些,都是在家务中自然而然加入的目标,过程中,也要根据孩子的实际能力来安排家务的难度、参与时长,让孩子稍加努力就可以做到。
见好就收,千万别让做家务变成嫌恶刺激。
当然,我也会及时肯定凡凡新的尝试,不管成功与否。在正向强化和自我效能感的作用下,凡凡更乐意参与更多家务事,并渐渐有了“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信念感。
有一天,凡凡一边做着清洁一边自豪地宣称:“妈妈,这个家(保洁)就靠我了!”
自然
结果的强化
凡凡是一个小吃货。为了增加他对做家务的兴趣,7岁时,我经常和他一起制作各种各样的小点心:蛋糕、面包、艾糍、披萨、月饼、曲奇饼、鸡肉卷。
只要他想吃,我就陪他一起做。只要他动手,就能吃到喜欢的食物。
劳作过后的美味品尝和家人们发自内心的赞叹,就是凡凡最棒的增强物,也能让凡凡更有热情地投入到点心制作中。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凡凡的理想就是长大后当一名点心师。
当然,在带孩子制作点心时,也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孩子能力不够,专注力不足时,我们也不能要求他长时间集中精力。
比如,以烤制月饼为例,我会把它分解为几个步骤,并安排在不同的时间段完成。
第一次,只需把转化糖浆做好并密封保存。
第二次,只料理月饼的馅料。
第三次,制作饼皮,进行造型烤制。
把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每一次时间无需太多,孩子的投入度才会更高。
重在
参与的态度
谱系孩子做家务,不太可能尽善尽美。
凡凡小时候乃至到现在,和我一起做点心时,经常会弄得台面、地板上都是面粉,甚至他的身上、脸上、头上都是斑斑驳驳的。
这又有何不可呢?洗洗干净,小丑不是又变回小王子了。
我们不能因为带谱系娃做事费心伤神,就剥夺了孩子参与的机会。
有一次,我外出后回家,发现凡凡全身湿漉漉。此情此景简直太上头了,我几乎就要“怒发冲冠”、“河东狮吼”。
然而,当我得知凡凡因使用花洒清洗了比他还高的纱窗,不可避免弄湿了衣服,我真庆幸没有责怪他,不然,多打击他参与劳动的积极性。
凡凡刚开始学习收拾碗筷时,也不懂得把大盘子放下面,小盘子叠在上面。我知道他这种随意的叠法可能会让碗盘摔落,但并没有责怪他,直到盘子摔碎后,我告诉他:“没关系,我们再试试。”
我拿出两个大小不一样的碗碟,叠出两种不同的样子,让他比较哪种叠法更稳当一些。
因此,我们要给孩子试错的机会。孩子出错了,他才有机会去思考。有了思考,才会有改进的可能。
而鼓励他们参与劳动,不以结果成败作为评判标准,看到孩子的主动性,才是最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