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犹太裔美国物理学家Gregory Breit布莱特和
美国理论物理学家John A. Wheeler约翰. 惠勒发表论文提出,
如果把两个光子狠狠地撞在一起,就能产生正负电子对,即反物质和物质。
这个过程被称为布莱特-惠勒(Breit-Wheeler)过程。但是布莱特和惠勒也意识到,
这种直接观察只涉及到两个光子的纯现象是通过实验很难实现的。
因为这需要光子有极高的能量,
而人类迄今为止发现的最高能量的光子是伽马射线,
但我们还有没有技术来建造伽马射线激光器。
更何况20世纪30年代,布莱特-惠勒(Breit-Wheeler)过程首次被提出的时候,
连激光都还没有被研究出来呢。
不过,布莱特和惠勒在论文中也提出了一个替代实验方案,即加速重离子。
然而,他们并没能等到实验的成功就先后去世了。
时间慢慢来到了20世纪末,1995年,
俄罗斯量子物理学家康斯坦丁.科罗特科夫(Konstantin Korotkov)
带领团队研发出的气体放电显像术(GDV,Gas Discharge Visualization),
揭开了关于光的更不可思议的特性。
人体辉光
大家有没有思考过一个问题,为什么宗教或神话故事里的那些“神佛”,
比如释迦摩尼、耶稣基督、湿婆、观世音菩萨等等,
头顶总是笼罩着神圣的光环?人在表现一些强大的生命时,
总会刻意地在其周边加上一些耀眼的光,
仅仅只是为了让圣人的形象看起来更加威严吗?事情好像没有这么简单。
20世纪30年代,苏联电器工程师塞米杨·克里安在一次维修设备时,
不经意地将自己的一只手放在了覆盖着玻璃的电极之上,
指尖出现了放电火花。出于好奇,克里安想要探究一下,
发生在手掌周围的火花是否能被相机的胶片记录下来。
就是这样一次偶然的尝试,让克里安发现了,
暴露在脉冲电磁场中的生物体会发出彩色的“光晕”。
把活的生理组织放在用绝缘材料(如玻璃)制成的平板上,
再对绝缘材料施以高压高频电力,
就可以在底片上照出肉眼看不到的、生物体散发出的特有的光,
克里安称其为“人体辉光”。
人体辉光,听起来是一个特别民科加玄幻的概念,
但实际上是一个正经的科学话题。
但当时的苏联主流科学界并没有把克里安的主张当一回事。
直到几十年后,俄罗斯量子物理学家康斯坦丁.科罗特科夫
研发出了气体放电显像术(GDV,Gas Discharge Visualization),
简称GDV照相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