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翠冠梨销售期大幅延长
今年沪郊翠冠梨出现减产,但崇明翠冠梨市场表现逆势上扬,一大原因在于生态岛水土环境比较优越。
崇明不旱不涝、地下水位较高,适宜梨树成长;在翠冠梨主要产区中,崇明受夏季台风天气影响相对小;紧邻上海市区庞大的消费市场,崇明区位优势也比较突出。可以说,崇明翠冠梨长势只要“正常发挥”,品质、产量和市场份额方面都能有保证。
除了环境方面的客观条件,农户的主观能动性更是崇明翠冠梨市场逆势上扬的关键原因。不同于相对粗放的山林式果园经营模式,崇明梨园规模较小,单位面积的投入较高。授粉、施肥、疏果、采收……一颗颗剔透甘甜的翠冠梨,均来自农户的悉心照料。
在市农科院、区农业部门的支持下,崇明农户根据各自的实际条件与发展需求,大力发展农业技术。为了防鸟啄食,梨园架起了匍匐式和支架式防鸟网;哪类梨需要套袋、何时套袋、袋口怎样处理,也都有不同的讲究;至于疏果施肥的技巧,那更是基本功。在清澄合作社,果园内有各色家禽穿行于梨林间,专门吃草吃虫,家禽粪便则成为最佳的有机肥;基地覆盖的全域物联网传感器,能及时感知梨的生长过程,包括重量、尺寸等,相关数据及时反馈给研究机构,实现产学研一体发展。
而在传统翠冠梨品种之外,崇明农户也在积极选育新品种,扩充产品阵容——为什么要以高昂的机会成本踏足新领域、引进新品种?这包含着农人的远见与智慧。
翠冠梨上市期一般集中在15天到20天内,各产区间差异有限。若不能在最适区间内采摘,果实品质便会迅速下滑。这一特性,使得翠冠梨的议价权更多把握在渠道商而非广大梨农手中,甚至会有“丰收伤农”的现象。若能延长翠冠梨上市销售期,便很可能取得可观的回报。
在这一点上,崇明梨农做出了诸多尝试。绿华镇多个果园均种植翠玉梨(518梨),光洁细腻的外观赋予其别样的高端感,而略早于翠冠梨的上市时间才是它的核心优势。中兴镇的中企田园新弘基地今年则引入近300亩“苏翠一号”,相较于传统翠冠梨,其上市时间更是提早了半个月,在冷藏条件下可保存近两个月,几乎达到传统翠冠梨的两倍。走进崇研果蔬庙镇基地,间作的黄冠梨在翠冠梨采尽后依旧缀满枝头,其成熟期将在8月中旬到来;不仅如此,黄冠梨还能帮助翠冠梨提升授粉效率,大大提升了后者的坐果率和果实品质,效益比单一种植翠冠梨更高。
此外,名为“早生新水”的优质早熟梨也正在崛起。作为市农科院精心选育的新品种,“早生新水”极适宜上海地区种植,其历史虽不过数年,却已颇具“黑马”之姿,于2018年获全国早熟梨会议评比金奖。“早生新水”的成熟上市期一般在7月中旬,较翠玉梨相仿或略提前。近年来,“早生新水”在全市逐渐铺开,也积攒了不错的口碑,堪称蜜梨界的网红。
在崇明,清澄合作社较早引进“早生新水”品种,目前种植比例已达二三成。经过数年生产实践,合作社对其优缺点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早生新水’品质不错,上市也早,对基地产品阵容是很好的补足。”合作社负责人李峰坦言,“但相对低的产量和较高的种植难度,将制约其进一步发展。”可以预见的是,翠冠梨的地位在未来依旧难被撼动,而“百梨齐放”的局面也将为梨农带来更好效益、为市民带来更多选择。
销售渠道拓展,梨子“出路”更广
农场如战场。新品种、新技术连番入局,新销路、新渠道也层出不穷。如今,崇明翠冠梨的“出路”已越来越广。
为了增强消费者感知,打响崇明翠冠梨品牌,崇明的种梨大户们各显神通。上海西沙明珠湖铁皮石斛有机种植园经营着数十亩翠冠梨园,凭借其长期深耕的高端市场渠道,优质梨直接以礼盒包装销往企业、消费者手中,效益不凡。清澄合作社与东方CJ合作,在电视购物方面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不错的市场反响。建设镇的上海建星蔬菜专业合作社坚持走会员制农业路线,今年更是开辟了社区团购的新版图。竖新镇的上海惠杰果蔬专业合作社则主打农旅结合,翠冠梨园尤其出色,采摘体验早已名声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