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风的文艺思想,对胡风文艺思想批判的始末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0-26 13:13:40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社会的性质决定着家庭的性质,家庭和社会相互影响。[1]1902年(光绪廿八年),现代文艺理论家、诗人、文学翻译家胡风出生于湖北蕲春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在家中排行第三。[2]可以说,胡风的家庭对其成长以及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家庭分为两种,一是原生家庭,一是新生家庭。

首先探讨原生家庭对胡风的影响。

胡风少时家贫,不能读书,“幼时留给他的多是大自然的记忆,以及放牛、拾柴等任务”,至于他一生都以“农民的儿子”而自豪,用胡风自己的话来说:“我是穿着老布衣,带着泥土的气味挤进了有文化生活的社会的,我不是出生在‘书香’之家,没有‘积学’。”

胡风的原生家庭对于他的成长有重要作用,特别是胡风父母的为人处世,可以说给幼时的胡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胡风的父亲张济发独立门户后即自力更生,到胡风出生时,家境已经略微宽裕。他的父亲为了家庭的生计,严厉治家,艰苦奋斗,很是倔强,胡风倔强的性格可以说是承袭了其父亲。[3]

当然,胡风母亲对于胡风的影响同样重要。胡风的母亲一生勤劳、富有同情心,热心于帮助穷苦人家,给胡风以深刻的印象。就像路翎曾说:“他(胡风)始终对于中国的工人农民和妇女有着极大的敬意和信心。他觉得他们是坚韧的,脊背上负着沉重的苦役劳动。他始终怀念他的母亲。她善良地、默默地,然而是坚韧地劳动着,也像高尔基所说的一样,是深沉的,沉静的,充满感情的。”[4]

此外,胡风的大哥张明山对于胡风的成长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胡风10岁时,正是他的哥哥决定让他上学,才由此开启了他的读书生涯。

可以说,正是良好的家风家教,使胡风接受教育、得以成长为伟大的文艺批评家成为可能。

胡风自己的新生家庭也值得关注。

家庭生活的经营,主要依靠夫妻二人来维系。胡风共经历了两段家庭生活。

一是1922年,胡风在启黄中学读书,于寒假放假回乡期间,由父母包办,与洪翠娥结婚,但到1926年,洪翠娥即因难产去世,关于这段短暂的感情生活,笔者知之甚少,也不做过多阐释。

二是1933年,胡风与左联的盟员屠玘华(梅志)认识,帮助并指导她的学习与创作,彼此产生了感情,并于12月结婚。虽然胡风的一生几经波折,但胡风与梅志的感情并没有被残酷现实的变动而击垮,用吴志菲的总结来说,“胡风一生中有两个巨大的支撑,除了鲁迅再就是夫人梅志”,[5]

胡风的文艺思想,对胡风文艺思想批判的始末(1)

梅志对胡风的影响是巨大的。1954年,胡风因“三十万言书”而被逮捕,梅志也进入看守所,但梅志并没有因为当时“划清界限”的社会风气而放弃胡风和她的家庭;文革期间的“劳改生活”,夫妻二人苦中作乐;胡风在监狱中患有精神病,梅志始终引导他,默默地陪在他身边;胡风去世后,梅志更是将为丈夫平反作为自己的职责所在。以至于在80年代的文艺界传颂着梅志,说她“有传统女性的贤淑,又有柔中显刚的坚强、坚韧不拔的性格”。[6]此外,胡风致梅志的家书亦直接展现了胡风对梅志深深的爱。

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夫妻关系的好坏,影响到家庭的全局。[7]正是夫妻二人的相互扶持,造就了80年代文艺界的美谈,给我们呈现出了他们优秀的作品与令人称道的故事。

胡风的文艺思想,对胡风文艺思想批判的始末(2)


家风家教是社会最基础、最直接、最有效的德育教化方式,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观体现。”[8]胡风的文艺成就也与此相关。当代的我们更应该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1] 王恒生主编:《家庭伦理道德》,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第100页。[2] 关于胡风生平的介绍,材料基本来源于其子晓风整理的《胡风生平简明年表》。[3] 戴光中著:《胡风》,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8年,第2页。[4] 路翎:《胡风谈他的文学之路》,《鲁迅研究动态》1986年第6期。[5] 吴志菲:《梅志与胡风的忠贞爱情路》,《文史博览》2004年第10期。[6] 徐靖:《在天仍作比翼鸟——追忆胡风与梅志》,《广东党史》2007年第6期。[7] 江万秀著:《文明的精华 爱与道德》,北京:新星出版社,2015年,第94页。[8] 孙兰英、卢婉婷:《家风家教是培育和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思想教育研究》2014年第12期。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