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圆中秋,阖家团聚 把酒赏月,人生幸事。盼望着,盼望着,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即将到来。
当然,大家不是为了那三天法定节假日才感到高兴,其重要原因是中秋节作为中国传统佳节,亦是阖家团圆的节日。
在外游子或许会抽出时间回家探望父母亲友,若无法归家,则会向明月寄托思念,托它送给远方亲友。
因为南北方民俗习惯的差异,各地中秋习俗不尽相同,但月饼应该是全世界华人在中秋节这一天必备的食物。
查阅典籍资料发现,月饼起源于西周时期的“太师饼”,直至唐朝中期,贵妃杨玉环将其改名为“月饼”。
为了不破坏月饼的整体,杨玉环向唐玄宗李隆基提出,要按人切块分食。
中秋起源于中国殷商时期,古人认为月亮上住着神仙,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月圆时祭拜月神。
与小年“祭灶节”一样,到了中秋时,人们会制作各种各样的祭品,用于供奉月神。年轻的姑娘们祈求月神嫦娥保佑自己貌美如花,早日找个如意郎君。
祭祀完毕后,便会分食这些供品,其中就有代表月亮的圆形饼子,此乃月饼的最初原型。
还有一说就是西周时期为纪念闻仲太师制作的“太师饼”。
古时候的月饼其形状、大小包括内里包含着的馅料,与如今市面上出售的月饼相差不大。当然,除了冰皮月饼、鲍鱼月饼等一些商家推出的新品之外。
据史料记载,古代月饼又香又甜,不只有烘烤出来的,还有上锅蒸煮出来的月饼。馅料五花八门,制作手法也是不尽相同。
汉朝之前,民间称呼月饼为小饼、团圆饼、太师饼,唐朝初年中秋节彻底定型。
因为隋唐二朝南北文化得到空前包容,许多游牧民族为了与唐朝打好关系,特意制作出馅料丰富的月饼进贡给皇亲国戚,但此时的月饼还被称之为“胡饼”。
直至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杨玉环奉命出家为女道士,改名杨太真,然后进入长安的宫中,从此侍奉于唐玄宗李隆基的身边。
这一年唐玄宗已经56岁,杨玉环仅20岁。值得一提的是,杨玉环首任丈夫正是唐玄宗的第十八子李琩。不得不说,唐朝人婚姻观念的开放程度,比至今朝都不遑多让。
玄宗统治下的开元、天宝年间,正值唐朝最后阶段的全盛时期。与无数帝王一样,唐玄宗此时的首要任务不是治理朝政,而是想方设法地想问上天再借500年。
杨玉环明白,若不能顺从玄宗对长生不老的追求,自己就无法获得这个掌权者的宠爱。
这一时期,杨玉环竭尽所能,连各种小事都奉承迎合唐玄宗,其中就有把“胡饼”改名为月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