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士林行道树
所以,不要为此争持不下,治国要行道,炼养也要行道,归根结底其实都是一个道,别在文字的解读上互为壁垒,道本是开放的,为何要人为设定认知的边界呢而故步自封呢?
文本是文本,演绎是演绎。历史上,注老解老的人多如牛毛,先秦时期的尹喜、文子、列子、庄子、韩非子等,各有所需,都有所指。两汉时期,经学衰微,玄学大盛,佛儒道都以注解老庄为能事,但都是在老子思想基础上进行的演绎或嫁接,无可厚非,社会现实和个人价值的导向所致。
但是关于谁是谁非的争议从来没有当下这么激烈?为什么?现在文化人多了,初学者也多,又有更加便捷的网路,读过几篇解读文章就以为自己明白了老子思想,就在自己心里埋下了“心锚”,设定了自己的意识半径,于是拿自己的认识半径去套别人的观点,说别人不入道,或者说别人以玄解老。
庄子所言“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但“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终于导致“道术将为天下裂”。
隐士只是相对官府而言,修道更不是修“穷”。谁说隐士就是隐而不现?只是不在官府而已。历朝历代,不在官府而心系天下,为国家为民族竭心尽力奉献聪明才智的先贤大德,都属于隐士。
先生常说,一个修道者,把自己修成“贫道”,这对于一个修行者而言,似乎有点不合常理。先生说,贫道只是修道者对自己修道水平的谦称,但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又说“我无事而民自富”,为什么要甘守贫穷而自得,非要别人来“益不足”呢?作为修道者,不能济世救民,反而需要社会来“益不足”,那还修什么道?
既然是修道者,就要践行“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大道精神,以此带来财富的均衡,我们的道林的宗旨是:为天地立公心,为众生立性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古真延道脉,为诸佛续慧命,为后学传文明,为万世开太平,和谐宇宙自然。
菜园一角
自己都穷困潦倒,还要去普度众生,利益万民,明显是唱高调。普度众生、离苦得乐是自己先乐,才能带动大家一切乐,这才是“道”;自己精神上、物质上都一贫如洗,你度谁啊?
所以,不要以为修了道,就可以“安贫乐道”而无需济世之才了,那是大糊涂!修道其实就是修德,修的是玄德,老子说“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但“道”不是只生贫穷,更生财富,只要“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就是合道的。所以真正的高道大德的“度化”,是“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是顺应当下,和光同尘于当下,而不能脱离现实去修“玄虚”之道。
隐士林的义工
“执大象天下往”,你只要取之有道,就会受到拥戴。先生认为,为道就是要修玄德以济世,能积财而度人。要富且成,只要“成功而弗居”,不“贵富而骄”,能“损有余而补不足”,就不会“自遗咎”。
隐士只是不仕,不仕的原因种种,但他一定是“士”,士者,简言之就是“知进退,辨然否”。所以,先生认为,真正的战士跟一个真正的隐士,没有什么区别,他们是同一类人群,都是行大道,慈而勇,保和平、济苍生的人。
本不想透露先生的姓名,可是因为上次只写到“姜钧先生”而未注明“姜钧”就是谢先铭先生,而被判为抄袭,心存郁结,不说不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