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正是僧人在对弟子教诲,入了佛,剃了度正是在为他免去先前对于尘世的烦扰,寸丝不挂即为一丝不挂,即尘世的困扰皆在于日日夜夜。
这么一个超凡脱俗的词语在如今却被认为是身上没有穿着衣裳,浑身赤裸的直言之语。起初还只是代称,“一丝不挂鱼脱渊,万古同归蚁旋磨。”在这其中并没有丝毫的贬义。
如若想要代指一丝不挂的美人,古时候的皇帝见到的美人是最多的,并且还时常有美人会主动性地“一丝不挂”,而历史上有一位皇帝不仅不为美人折腰,也愿意放弃皇位。
真正意义上地实现了佛教中的“一丝不挂”,这位皇帝便是南北朝时期的梁高祖萧衍。他不仅才华了得,在事业上也获得极高的成就,后来更是入了佛门专心修行。
他可以说是生于乱世而不堪其忧,在尘世间结束乱世,又能够不为美人与名利所吸引,淡泊名利后悟得“一丝不挂”的真理,最终踏入青灯古佛。
所以一丝不挂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十分难得,想要没有一丝牵挂,只能脱俗与七情六欲。
想入非非有何意?“想入非非”也出自于《楞严经》,“......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 近乎异想天开,又如同思想陷入虚空,身处现实又扎根于幻想之中。
“非想非非想处”同时也可看作是“非想非非想天”,同时也是四无色禅中的第四点,存在即为不存在,也不能看做是单一的关系。
无论是有想还是无想,都不能因此而造成什么不同的结果,几不可微的想法也无法影响到行为上的因果,所以想或无想存在与否已经仅是一种残念。
于佛教而言,“想入非非”是一种全然性地脱离众生,即三界六道,这是一个可以给予无限虚幻的词语,我们都身处在六道,行为的善与恶终有一日会回馈到我们自身。
我们的思想寄托于自身的七情六欲之中,倘若想入非非,那便是放纵自身,不克自也不制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那就是放任自己不去修行,沉浸于自身创造的虚幻世界中。
为何自古都说佛门与妖魔不能共处一室,二者总得取一,倘若平民百姓遇到女妖,如果能够不被其诱惑,并且坚定自身的心性,多半会去寻找一位高僧前来相救。
而如果修行不够的和尚,见到有一定修行的女妖,女妖假装被小和尚的毅力所打动,小和尚一退再退,最终很可能是想入非非以至于破了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