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核心思想四句话,佛教四句话精髓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0-26 21:53:19

曾子曾将孔子“一以贯之”的道诠释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此论后来颇多争议,有说曾子的确掌握了孔子的思想要领;有说曾子本来就鲁钝(参也鲁),这只是他自己的见解程度罢了。

我更倾向于前者,所谓“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也就是说尽自己所能处理好各种关系,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果能照此持之以恒践行下去,不正贯穿了孔子的道吗?

另外,子贡曾问过孔子:“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此可见,孔子本身对忠恕二字也是相当重视的。

佛教核心思想四句话,佛教四句话精髓(1)

然而,条条大道通罗马,可以说儒家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每种德行都是相互关联的,把任何一种德行做到极致,都可以贯穿其他德行,从而通向那个究竟的大道。

同样,我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也是我在学习儒家文化中所领略到的四大核心理念。

我个人认为这四点可谓是儒家的精髓所在,不知此则如树之无根,水之无源,总于枝节处着手,多显空泛而无底气。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切身感受,仅供大家参考。

讲儒家思想,“仁义”二字是怎么都跳不开的。而“义”实际上是“仁”的外在体现,只要内心有“仁德”,自然会有“义举”,否则就成虚伪造作了,所以根本还是在“仁”。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足可见儒家对仁的重视程度。

我们常说杏仁、桃仁、果仁等,那都是在指什么?不就是水果的“核心”吗?所以儒家的核心莫过于“仁”。

我们批评某人麻木不“仁”,实际上就是在说他丧失了人该有的品性。正如孔子所言:“仁者,人也。”

可见,不仁就不是人了。

佛教核心思想四句话,佛教四句话精髓(2)

孔子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也就是说君子若没有仁德,就不能称作君子。无论什么时候,都必须让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仁德。

又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要是没有了仁德,礼乐又能起到什么作用?装模作样吗?

所谓:“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礼乐本是内心仁德的外在体现,难道只是指玉帛钟鼓吗?

《论语》上讲: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恭而安”三字看起来简单,其实做起来并不容易。因为只有内心真正具备仁德的君子,才能在对别人恭敬的时候不觉得别扭。如果只是形式上的礼节,谁能真正做到“恭而安”呢?

孔子如此描述仁的重要性: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也就是说即便你用智谋侥幸取得了成功,假如内心没有仁德,迟早是守不住的。说得更严厉点即是“德不配位,必有灾殃”。所以汉初总结秦亡教训时便说:“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佛教核心思想四句话,佛教四句话精髓(3)

孔子还说:“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也就是说不仁之人不会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也不会长期处于安乐状态。这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因为不仁之人总是不断向外追求。所以无论什么日子,他们都不会感到满足,自然没个安生。

那么仁人就一定会过上好日子吗?按孔子的话说:“仁者不忧。”

为什么仁者没有忧虑呢?孔子回答道:“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又说:“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所以,儒家的最高追求其实是一种不受外在影响的精神境界,正如程颢所言:“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所以,颜回才会“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才会“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周敦颐曾让学生寻找“孔颜乐处”,他们在乐什么呢?当然是乐道了。实际上儒家求仁的目的还是在于“志道”,所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因此道本只有一个,各家各派只是采用不同方式去求道罢了。

佛教核心思想四句话,佛教四句话精髓(4)

首页 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