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核心思想四句话,佛教四句话精髓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0-26 21:53:19

孔子正是通过仁德来不断要求自己,最终上升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道之境界。那么仁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孔子却并没有具体讲清楚。可能是“道可道,非常道”的缘故吧。我们只能从孔子与弟子的对话中,略窥其门径。

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这似乎是在说,仁是我们本来就具备的,只是我们不愿见它罢了。王阳明也曾引用此言来阐明“良知”的不可外求,可见仁可能就接近于良知。

孟子更是表明,人心本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端,只是常人被外物所迷而放任自流。故而感叹道:“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而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也就是说,学问之道没有其他法子,不过就是把这颗跑出去的心找回来。从“仁,人心也”可以看出,仁的地位确实接近于道、良知、自性等。所以果能做到仁,离大道也就不远了。

仁虽然貌似“求则得之,舍则失之”,但真正做到仁的非常少见,大都因为难以抵挡外在困惑所致。就连被孔子一口一个“贤哉”称赞的颜回,在仁这方面,孔子评价得也是相当委婉:“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孔子对自己也是“不敢当”的谦词:“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佛教核心思想四句话,佛教四句话精髓(5)

因为仁实在不好用语言描述,所以孔子在教导弟子时都是应机说法。例如,樊迟问仁,孔子回答:“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这也正是孔子对樊迟的另一问题的答案:“先事后得,非崇德与。”

或许樊迟这个人有些“好逸恶劳”的特性,故孔子教导他要“先劳后获”。

另有一次,樊迟再次问仁,孔子回答:“爱人。”这是对仁的诠释中最脍炙人口,也是最具有普世性的“仁者爱人”理念。

当然,也只能说是仁的一部分。

有一次,颜回也问仁,孔子回答道:“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对这句话中“克己复礼”四字的理解,历来有两种诠释。第一种认为“克”是能的意思,因为《尚书》中“克明俊德”的“克”也是能的意思。而且只有翻译成“能自己去践行礼”,才能和后面的“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前后呼应。

再者,孔子教学都是对机说法,颜回本来*就最少,把克己解释成克制自己*是说不通的。

佛教核心思想四句话,佛教四句话精髓(6)

第二种解释就是现在通用的版本:克制自己去践行礼。实际上也并不矛盾,因为这句话后面紧接着还有内容。颜回接着问道:“请问其目。”

孔子回答:“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很明显,这“四勿”本身就含有“克制”之意,所以第二种解释并非说不通。但两者皆无可厚非,不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罢了。

仲弓(冉雍)问仁,孔子答道:“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在教育冉雍要时刻保持恭敬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大概冉雍这个人平时比较放逸。

司马牛问仁,孔子答道:“仁者,其言也讱。”司马牛接着问道:“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孔子回答:“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这是在教育司马牛要谨言慎行,讱就是言语迟缓,可能司马牛平时较为多言浮躁。

从以上孔子对弟子的对机说法,可以看出仁其实就是做人的最高准则,生活中的任何事情只要偏离了“正道”都是不仁。

佛教核心思想四句话,佛教四句话精髓(7)

所以修行是一辈子的事,因为我们得不断去修正自己的言行举止使其符合仁,孔子到了七十岁才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我辈岂能不慎乎?

当然,孔子也会遇到弟子刻意刁难的时候,比如那个被孔子斥作“朽木不可雕也”的宰我就曾问道:“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与?”

孔子回答:“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宰我竟然问孔子这么一个幼稚的问题:若有人告诉你井里面有“仁”,仁者会跳下去吗?

孔子不屑一顾地说:“这是什么话!君子可以做出牺牲,但不能被无故陷害;可以欺骗,但迷惑不了他。”

这里面就牵扯了孔子的另一个理念: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如果只讲要做一个“好人”,而不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智慧,其弊端则容易变得愚钝。

当然,愚钝的好人总比聪明的坏人要好,所谓“人善人欺天不欺”。儒家始终把“仁”放在第一位,其他只是辅助,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两勇相逢智者胜,两智相逢仁者胜”。

佛教核心思想四句话,佛教四句话精髓(8)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