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最后一句话讲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有多少人真正去想过这句话,反正我是越想越觉得在理,越想内心越洒脱自在。
儒家所说的命指什么?主要有两层含义,一种是命运,另一种则是自然规律。
从命运的角度而言,知命主要是能够坦然接受自己的命运。正如《中庸》所言: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自得焉。
也就是说君子无论处在什么环境下都能够泰然自若,所谓“得知欣然,失之坦然,一切随缘”。
正如孔子周游列国,被困在陈蔡两国之间七天,弟子们都饿得上气不接下气了,孔子依然弦歌不辍。子路终于憋不住了,问道:“君子亦有穷乎?”孔子回答道:“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中庸》上讲: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因为能够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所以不怨天,不尤人,以道为乐,安时处顺,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道理即在此。
孔子周游列国时,一次被围困在匡城,搞不好会有生命危险,孔子却淡定地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孔子这个时候已经五十多岁,他自称“五十而知天命”,因此在周游列国途中,无论发生什么,都胜似闲庭信步,丝毫不受影响。多么潇洒地一句话:老天没有要文化灭亡,匡人能把我怎么样。
另有一次是在宋国,大将军桓魋因嫉恨孔子,想要*掉孔子,孔子携弟子不紧不慢地逃走了。桓魋气得把孔子讲学那棵树砍掉泄愤,孔子依然镇定自若地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不禁让我想起禅宗泰斗虚云法师的一个公案,据说抗战期间,一个日本人用枪指着虚云法师的脑袋恐吓道:“你不怕吗?”
虚云大师轻描淡写地回答道:“如果我注定要死在你手里,为什么要害怕呢?如果我注定不会死在你手里,为什么要害怕呢?”多么富有智慧的言论,这正是“知命”的典型案例。
一次,公伯寮向鲁国大夫季氏说子路坏话。子服景伯将此事告诉了孔子:“季氏被公伯寮蛊惑,我的能力也可以帮您把公伯寮干掉。”
孔子回答道:“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类似的言论,孟子也曾上演过。有一次,鲁侯想要召见孟子,大臣臧氏劝阻了鲁侯。有人把这事告诉了孟子,孟子说道:“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儒家因为“知命”,故而能够活得洒脱。但知命并不等于认命,而是“尽人事,听天命”。该做的还是要尽力去做,只是把结果就交给天命来决定。用佛家的话说就是: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人之所以活得累?往往就是因为“不知命”。其实,“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这句话并没有错,错就错在有些人永远活在与命运对抗的状态中。
不能够接受已经发生的事实,只是一味地高喊着“改变命运”的口号,死盯着远处的目标,而忽视了近处的风景,弄得自己整天浮躁不堪。搞不好容易为了成功不择手段,从而误入歧途,纵使有了点成就也损害了身心健康。
改变命运的根本在于改变自己的习惯,修养自己的品性,提升自己的能力,只管踏踏实实去努力,同时享受每一个当下。该来的自然会来,倘若过分在意结果,不仅会影响当下的奋斗,一旦目标达到了又会感觉无聊,要是没达到那还不是得崩溃,所以真的没必要这么疯狂。
孔子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也就是不要担心没有职位,也不要担心别人不知道你,应该担心的是,自己的能力与修养够不够。
“知命”的另一层含义则是了解自然规律,说白了要知晓天道“福善祸淫”的规律,类似于佛家的“因果报应”。
《易经》上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尚书》言:“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又言:“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王阳明也曾说过:“为善之人,非独其宗族亲戚爱之,朋友乡党敬之,虽鬼神亦阴相之;为恶之人,非独其宗族亲戚叛之,朋友乡党怨之,虽鬼神亦阴殛之。无有为善而不蒙福,无有为恶而不受殃。”
这些都是让我们明白天道运行的规律,不可胡作非为。正如老子所言:“不知常,妄作凶!”《诗经》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即是让我们“与天地合其德”,祸福无不自己感召而来。
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当代人最缺乏的就是敬畏感,数典忘祖,侮圣人之言者比比皆是。因为不知天命,也就不知敬畏。只要没触犯法律,什么事都敢干。身口意三业造尽还浑然不觉,内心浮躁不堪却从不反省,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此。
此篇论文本来想分成四篇发表,为了不影响内容的连贯性,因此便一气呵成,这样就显得较长。感恩有缘人能够坚持看完,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微效。最后祝愿大家身心健康,家庭和谐,事业顺利,福慧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