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去立秋季节,少不了茄子。茄子落酥,不是寻常味。月令七十二侯集解记载秋秋也物于此,而秋莲也很显然,此刻脸是一个慢动作,大自然与大自然笼罩之下的人类展开臂膀,将那些值得收藏的东西归拢于身旁,不急、不慌,一星一点儿的变化,在目光之外,眼前万物仍然是盛夏时的样。
清晨去院子里走一走,是件让人觉得安心的事情。黄瓜架上,绿叶子尖、明黄的小花开得灿烂,长的、短的、粗的、细的、藤蔓尖竟垂着豇豆饺子细细长长地挂的到处都是。南瓜花开得肆无忌惮。大个子的南瓜是菜园子里的重量级选手,长得太肥、太重,只好劳烦用稻草编个底拖户主记在架子上。丝瓜花儿开的明艳,丝瓜却不见。唯有茄子有早衰颓态,茄秧下面的叶子已经卷缩,卷缩的遮不住土地,再出的叶子远。
茄子的根、茎、叶在冬天会成为治疗冻伤的宝贝,可地里长着的时候,杆儿上有刺,再调皮、淘气的孩子也少有挥舞茄子杆厮*的。紫的、白的茄子花倒悬着,像一个个精致的小铃铛,他们并不招摇,只安静地开了。等到花落的时候吐个小节,探头探脑地在枝叶间捉起弥藏来。
茄子是最常见的蔬菜,如乡间土路上随意可以踢出的砖头、瓦块。实际上茄子是地地道道的舶来品,番外血统,它起源于亚洲东南部的热带地区,南北朝时期,佛教东传,茄子也借着这股风儿。皇之的夺入中原后,土物以稀为贵,出来的他们只出现在皇亲贵族的餐桌上。茄子的栽培、种植越来越普及,才有幸出入寻常巷陌、走进百姓家。最初茄子都是圆圆的,皮肉肥厚,到了元代,长崎现身于餐桌,口感、肉质更好。乡下人家饭做好了,拿起剪刀去园子里摘两个茄子,切成小条或者小块,熬成茄酱,就是做饭的好菜。
茄子吃法很多,煎、炒、烹、炸、无一不可,烧茄子、鱼香茄子,几乎所有北方饭馆都可以做的,卖相十足。除此之外,还可以把拌好的肉馅儿放到。边切开的茄子片里做成茄盒,外面用面糊裹了,入油烹炸。茄子还可以做馅儿、包饺子或者包子。做熟的茄子咸油,口感香软、有肉味儿。蒸茄子不用油,洗净,至于蒸锅上蒸到软熟,放蒜泥及盐拌匀即可食用。有一种叫蒜茄子的朝鲜小菜,做法与蒸茄子近似,鲜辣可口。红楼梦中的茄鲞(xiang)要用十几只鸡来配它,又要鸡油炸,又要拿肉汤喂干,用香油外加糟油拌,还要风盐了,放起来实在繁琐,非寻常人家可轻易尝试。茄子性味甘寒,是很好的清热、祛暑食物,民间有立秋吃茄子说法。
立秋之后,天气渐渐凉爽,但秋老虎亦是燥热难当,茄子就成了立秋首选的时令美食。霜打了的茄蛋子才好吃,又清凉又有甜味儿。茄子有韧性,风刀双剑他也不会轻易缴械。说起来在阳光下摇晃的茄子真漂亮,那紫色的外皮闪动着油亮的光,包浆醇厚,一星半点瑕疵也没有。吃茄子成了立秋时候一些地方的民俗。
关于这个风俗的形成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传说明朝大将徐达打下大都北平府之后,大将常遇春手下有个兵偷了农民的一个香瓜,常遇春治兵非常严格,要把偷瓜的那个兵处以死刑,那位农民,于心不忍,站出来说:元大都有习俗,立秋摘瓜不算偷。常遇春听到这话,赦免了那个兵,这善良的农民救下了一条活生生的年轻生命。可是一听说立秋之后摘瓜者无罪,其他士兵都开始跑到地里摘瓜,这该怎么办呢?常遇春想到了一个办法,他为了犒劳士兵,就用蔬菜中唯一口感四肉的茄子来给士兵们解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立秋吃茄子的习俗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茄子又被叫做络酥、小菇、昆仑瓜。宋代黄庭坚有写茄子的诗:君家水茄白银色,殊胜埧里紫彭亨,诗中的银茄就是:白茄子,紫彭亨就是紫茄子,倒没见绿茄子有什么别名,或者绿茄子不是很普及。清代董其昌写的雍子乾五首、元代王真写的王真农书中说,白色扁圆形的茄子叫番茄,但现在番茄已经成了西红柿的专属名词,与茄子八竿子打不着边儿。他在文中还说:茄是他菜最耐酒,公膳之余,糟盐、尺、醋,无所不宜,须广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