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达将军在开国57位上将中排行第二,仅在萧克将军之后。
李达将军的地位之所以如此突出,并不是因为他的统帅能力,而是他的参谋能力。他一生累计担任参谋长长达40年之久,曾辅佐过6位开国元帅,并获得了他们的认可。刘伯承曾说他是“称职的好参谋长”,陈毅夸赞他是“抱着电话机睡觉的参谋长”,*说他是“最好的参谋长”。
李达则谦虚地说,自己只是一个“站在首长身影里的参谋。”
李达上将:从西北军到红军李达原名李德三,1905年他出生于陕西眉县,他曾先后就读于西安私立东道中学和陕西省立师范学校,19岁时他毕业返乡,成为了一位小学教员。
但李达的志向毕竟不在于此,很快他又投身军戎,考入了冯玉祥创办的西北军第二军官学校。毕业后他在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任职,参加过中原大战。战后,他被编入26路军,随后他随军前往江西,参加对中央苏区的围剿。
26路军的士兵多为北方人,他们到达南方后水土不服,疟疾和赤痢等流行病一度流行,他们面对机动灵活的红军,也是屡吃败仗,最后军心大乱。
随着孙连仲、高树勋等人相继离队,26路军参谋长,地下党员赵博生和73旅旅长董振堂、74旅旅长季振同等人商议后,一致认为蒋介石消极抗日,还借消灭红军的机会削弱非嫡系部队,搞一石二鸟,坐山观虎斗,遂决定发起宁都起义。
当时的红一方面军只有4万人,宁都起义中,1.7万余名官兵集体调转枪头,加入红军,这简直可以称为奇迹。
这也显示了红军宣传政策的得当和共产党的理想对战士们的感召力。
随后,26路军被改编为红五军团,和红一军团、红三军团一起,被称为红一方面军的“三大主力”。季振同为红五军团总指挥,董振堂为副总指挥,肖劲光为政委,赵博生为参谋长。
虽然李达这时候还只是红五军团中一个小小的连长,但他的才能很快在残酷的战争中体现了出来,由于他作战得力,多谋善断,仅仅用3年时间,他就成为了红六军团的参谋长。当时红六军团的军团长是萧克,政委是王震。
1934年8月,红六军团奉中央命令,向湘鄂西苏区方向发起西征,实际上承担为中央红军长征探路的重要任务。经过三个月的艰苦辗转,红六军团于10月24日在贵州黄木镇与红三军(即贺龙的红二军团)胜利会师。
之后,李达就被调到了红二军团担任参谋长,负责协助贺龙开辟湘西根据地。
1936年7月,红二、六军团和红32军(由红九军团改编而来,罗炳辉为军长)奉命合编为红二方面军,李达为红二方面军参谋长。不久后,红二方面和红四方面军一起踏上了北上陕甘宁的路。
红四方面军北上后,主力部队渡过黄河西征,执行占领宁夏、甘肃,打通国际通道的重要任务,但由于装备落后,作战目标不一,缺乏群众基础,在河西走廊遭到了马家军的猛烈进攻。
为了增援西路军,中央迅速组建了援西军,刘伯承为援西军司令员,张浩(林育英)为政委,左权(后李达)为参谋长。
援西军一路向西,当他们到达镇原、平凉、固原一带时,却得知西路军已经失败。
据耿飚将军回忆,当时是刘伯承亲自召集援西军团以上的干部前来开来,向他们念了西路军失败的通报,念到一半时,刘伯承声音哽咽,无法继续,台下近百名军官哭声一片,甚至有人放声大哭。门外的警卫不知发生了什么,能让这群身经百战的首长哭得如此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