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施于人的上一句是什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下句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0-27 16:21:52

朱熹也曾经解释过忠和恕,他认为“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这个恕字表面是宽恕的意思,是宽和地对待他人,而朱熹的“推己”和王弼的“反情”实际上是一个意思,大家对“反情”却很难理解。那么到底什么叫作“反情”呢,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当对方做了看上去对不起自己的事情时,能够替对方找理由,这就是恕道。因为你替对方找理由了,就是宽容对方了。

在《史记》中有一篇《管晏列传》,这篇文章很妙,写的是管子和晏子。写管子的时候,并没有写他如何辅佐齐桓公,对他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也只是寥寥数笔带过,却着重写了管鲍之交的事。

管子曰:

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牙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大概就是管子说:

我(管子)年轻的时候曾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赚了钱就往自己兜里多放,而鲍叔牙却不认为我贪心,因为他了解我家里穷。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意思是说:

鲍叔牙为我(管子)做事的时候总能够成功,而我为鲍叔牙做事总是做一件砸一件,反而将他弄得更加难堪。但是鲍叔牙并不认为我是个笨蛋,反而说这是流年不利,是客观原因。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牙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意思是说:

我(管子)曾经再三地侍奉君主,却再三地被人家轰出来,鲍叔牙不认为我这个人天生没出息,因为他知道我的好时候还没有到。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意思是说:

我(管子)打仗的时候曾经连连败退,但鲍叔牙不认为是我胆小,而是因为我家里有老母亲要养,忠孝难两全,为国家冲锋陷阵自己战死,我的老母亲就没人管了。在古代,忠臣和孝子之间要做出抉择,鲍叔牙认为管仲只是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而已。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牙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意思是说:

我(管子)和召忽一起侍奉公子纠,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齐桓公)争位失败而死,召忽为主人殉节了,我却苟且活下来,转而去侍奉齐桓公,天下人都骂我无耻,但是鲍叔牙却说这不是无耻,这是不拘小节,我是要让自己的功名显赫于天下。

最后,管仲总结了一句:“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过去很多人把管鲍之交视为朋友间深厚的交情,但我总觉得这里面有更大的大智慧,我们应该注意到这就是恕,为对方找理由。能替对方找理由从而宽恕,《史记》中这段文字写得很好,表面是写他们之间的交情,实际上写的是鲍叔牙之德。《史记》的作者最后也站出来说:“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牙能知人也。”鲍叔的知人是原谅、体贴、替对方着想,是宽大的心胸。

生活中这种情况无处不在,我们和别人打交道的时候,要替对方找理由。比如我在北师大上班,我是文学系的老师,老张是历史系的老师,说熟也不算熟,在路上遇到后我准备打招呼,结果老张看到我了,却没搭理我,这种尴尬我们经常遇到。此时我们的第一反应是会嘀咕:呦,瞧不起我?我对不起你了?之后就会围绕这个念头焦灼不安,今天上午上班都没有魂儿。第二天见到老张,老张来打招呼,我却扭头就走了。注意,如果我这样做,就显得我狭隘,成了小人了。当对方做出貌似对不起你的事时,你要替他想想:老张是否有什么事让他焦心了?他虽然两眼瞪着你,却没看到你。这就是推己,就是反情于物、反情同物,是真正的原谅。甚至有时候对方有意要害你,你也应该替对方想想,他就那个思想水平,能怎么办呢?只好包容吧。

实际上,恕道是我们内心坚强的表现,恕道是在同我们内心的狭隘做斗争。老张今天没理你是无心之过,但你就围绕这个问题闹气,不管是一天、半天还是几个小时,实际上害了自己。第二天老张见了你,你却扭头走了,关系就会处坏,自己也受到折磨。所以,恕道不仅是内心坚强的表现,还关系到你的身心幸福。内心强大的人能够包容他人的过错,可以过得坦然,不会为了一点小事想不开。当你原谅了对方,实际上是原谅了自己。

这涉及一个哲学问题,就是“德福一致”的问题。《圣经·约伯记》中记载,大善人约伯很善良,结果家里人都死了,牛羊也丢了,财产也败光了,所以《约伯记》认为善人不得福报。但这其实是一个明显的悖论,哲学家康德就提出:我能不能打造一个哲学原型,让有德的人一定有福?如果外在地讲,永远都不能。做好人好事就能长寿,获得财富,子孙发达?这其中没有必然联系,反而是我们经常见到好人得不到好报,所以这种原型建立不起来。但是东方智慧之中的佛教和儒家有一个内在的建构方式,就是宽容、体谅别人,也宽容、体谅自己。就是别人给你罪受,但你不受,而且不是忍着疼说我没事,是真正地宽容,这就是一份德行。我们常常因为生活备受煎熬,内心失去了平静。恕道就是一份德行,让你获得内心的安宁和平静,什么是福?这就是福呀。一个人活得内心平静,这个福就大了。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马三立先生的相声里说过这样一件事:有个人身上长了虱子,他逮住以后看到旁边有个大胖子,就把虱子放在人家脖子上。大家听了哄堂大笑,因为这个行为荒唐,是使坏。但有一种事就算你是好人也难免不去做,那就是恶意揣测别人,别人貌似做了什么对不起我们的事,我们就会恶意揣测对方:“瞧不起我?”“我得罪他了?”这种时候我们应该问自己:你愿意平白无故得罪一个朋友吗?你不愿意,可是当你这样揣测朋友的时候,就是“己所不欲,专施于人”了。将虱子、灾害转移到别人身上,以邻为壑这种事情,我们都知道是缺德,但是有的时候我们不能原谅对方,我们不能替别人想想,就是狭隘,是内心不够坚强。

勿施于人的上一句是什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下句(5)

有一个不十分恰当的例子,大的城市都会有一个污水处理厂,所有的污水都流向它,经过它一番处理之后流出去的水就不至于那么脏了。我们强大的内心世界应该也有一种自我转化的功能,能宽容地对待别人,这种德行对自己、对他人都是一种福气,这样的人才具有真正强大的生命力。儒家思想中最了不起的现代价值就是宽容、包容,能理解、同情的内心,不管是佛教、基督教都在追求这一点,不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建立坚强的内心世界就可以消除我们身上的戾气。当你走在大街上,别人不小心碰了你一下,你就立刻恶语相向、拳脚相加,这不就是中国人说的戾气吗?现在一些人闹戾气,为什么呢?原因就是不知道怎么去构建我们的内心世界,所以儒家是关乎内心文明建设的。

课本里的《论语》

勿施于人的上一句是什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下句(6)

《课本里的〈论语〉》是北师大教授、《百家讲坛》名师李山老师特意为孩子打造的《论语》精读本。内容覆盖中小学语文教材涉及的《论语》“学而时习之”“吾日三省吾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举一反三,因材施教”“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我们耳熟能详的字句,李山老师将这些字句摘选出来,还原到所在《论语》的章节,进行句义串讲,同时不局限于小学教材,结合《论语》全书以及其他儒家经典,以及《左传》《史记》等史书中的故事,对其进行阐发。在阅读中拓展了孩子知识边界,提升了孩子古文阅读力、理解力、逻辑力。

本文为“桃李国学苑”原创

欢迎读者朋友转发分享

媒体转载请联系授权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涉版权请联系我们

《课堂内外》主创团队

勿施于人的上一句是什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下句(7)

勿施于人的上一句是什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下句(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