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统治中,滦平境内由于无人居住,也使该地区原有的方言消失。直到明朝灭亡,清兵入关,滦平一带才慢慢有了烟火气。清朝入关后,清人也讲北京话。康熙皇帝在位时,决定在承德建造行宫,也就是现在避暑山庄。而滦平就处于京城到承德的要道,于是康熙皇帝鼓励旗人到“口外”种地生活,此时富饶的滦平迎来了很多清朝旗人,他们在此建造了皇家庄园,在滦平建了二十四庄,包括五条御道、八大行宫、二十四黄庄等清朝的组织机构。
但滦平的皇家庄园不是普通人能建的,都是清朝旗人贵族所建,因此他们在滦平生活下去。而滦平当时交通并不发达,相对闭塞,因此一些旗人就把他们学到北京话在这里保存下来,并形成了自己标准方言。
随着岁月变迁,北京与滦平虽然离得并不远,但北京作为京城,人口流动较大,一些外地人在北京久住,使北京话变得并不纯正了,后来形成北京的话,比如儿化音、省字。而滦平却由于封闭的原因,没有受到外来方言的影响,其方言没有任何变化,说话语音相对“硬”一点,因此被选为普通话的采集地。
特点清朝时推行的“口外建庄”,与清朝与北京官话普及基本同步。由于明朝时,官方话是南京官话,以“金陵雅言”为标准音,朱元璋制定了《洪武正韵》加以规范。但朱棣迁都北京后,虽然迁移了数十万人口,但明朝官话发生了变化,改为以北京官话语调为基础。
清朝入关后,本来满清有自己语言,但为了便于巩固统治,清朝也不得不学习汉语言,当然他们以北京官话为主。而此时,旗人也正在滦平开田建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