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兵:逐鹿 4.5 双子鲤:4.5
开始搞起!开杆鱼:土鲮。 由于我用的子线长度比较长,长度30厘米左右。中鱼之后,反应速度也会慢。子线的长短,决定着鱼饵在水中摆动的幅度,这个摆动的过程中,是有吸引鱼的作用的,这个时候一般有鱼触口,但是这个时候的鱼饵吸收水分还没有完成,鱼饵的膨化还没有完成,鱼能触口,但是因为鱼饵一直处于运动状态,鱼饵也比较紧实,这个时候还不会形成上鱼的。子线长一点的:摆动幅度就会变大,鱼的吃口也会比较好,子线长,钓钩就和铅坠离的远,这样隐蔽性就非常好!但是长子线也是有缺点的,那就是子线越长,鱼的力量传导损耗就比较大,这样细微的漂相就不会很明显,而且传导的时间会有较明显的延迟现象。
子线短一点的:和长子线相反,传导的速度很快,也很精准,漂相就非常明显,而且抛竿,钓组的到位速度非常快。短子线的缺点也是非常明显,那就是钓钩,铅坠等钓组重器都比较集中,隐蔽性不好,而且鱼触钩,咬钩等动作,漂相非常繁杂,不易判断,造成对漂相的判断失误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一般情况下,目标鱼是大鱼的时候,会放长子线,以鲤鱼为例,我们子线的长度保持在20-30厘米,不易断,能屏蔽很多假信号。鱼小的时候,用短子线,小鱼信号弱,我们要缩短子线,增强漂相,这样我们才能更准确的判断鱼的吃口情况,才能更精准的提竿上鱼!
补窝不能停,补起来!多打少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