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在一连串胜利后,恢复了元气,也让致力于统一天下的秦王嬴政分外不满。
前239年,嬴政派军兵分两路进攻在攻赵国。
北路军:在秦将蒙骜带领下,从太行山转入河北,突袭赵国北部腹地行唐(今行唐县),这出人意料的突袭,让赵国断成两截,南部邯郸和北方代郡、曲逆首尾不能呼应。
南路军:在嬴政弟弟长安君成峤带领下,进攻赵国上党区域,秦军打到山西长冶附近,威胁赵国都城邯郸的安全。
面对两路夹击,赵国并不慌乱。
胆气十足的赵悼襄王,不顾邯郸安危,集中力量进攻北路蒙骜,击败秦军不说,还将蒙骜给射*。(《史记》记载为当年“卒”)
先北后南,先打宿将,再打弱鸡的战略部署,让赵国迎来了反转机会。
听闻北路军大败消息的南路军统帅长安君成峤慌了神,居然吓得阵前投降,赵国兵不血刃就占据屯留(今长治屯留区),这场被称为“成峤之乱”的临阵投降,大大挫伤秦始皇颜面,后续的秦军虽攻克屯留,但依然无法击败赵国。
然后,秦赵两国之间,摄于恐怖平衡,进而迎来了一场外交阴谋。
善于使阴招的秦国故技重施,嬴政假意拉拢赵国,邀请赵襄悼王访秦,在宴席之上嬴政用最隆重的礼节招待了赵襄悼王。
(嬴政的阳谋)
随后说出了自己的诉求,唆使赵国攻燕:燕无道,吾使赵有之
如此阴谋,明眼人都看得清,但赵襄悼王不知为何却上当了,或许想的是,燕国太讨厌了,整日进攻又打不赢,不如我进攻他通过进攻燕国壮大自己的实力吧。
回到赵国后的赵襄悼王,就在前236年发动了攻燕战争。
一看赵国攻燕,秦国立马动手,嬴政派王翦、桓齮、杨端和分兵两路进攻赵国。
北路军在王翦带领下连克阏与(山西和顺)、橑杨(山西左权),一举攻陷赵国九座城池。
南路军在桓齮、杨端和带领下,攻克赵国河间地区六座城池。(今河北、山东交界处)
战而胜之后,秦军休整数月再次行动,桓齮接连攻克赵国重镇安阳、邺城。
赵国邯郸南部,漳水沿岸所有城邑都被秦国攻克,率军驰援的赵将庞煖,面对这样的局面,也一筹莫展。
邯郸成了赵国最前沿,君王死社稷,赵王成了第一线。
一场阴谋唆使下,燕赵交兵便宜了秦国,受不了打击的赵悼襄王悲郁去世!
这老兄在危难时继位,在风雨飘摇中支撑国家,作为已然不错了,如果不是最后糊涂的话。
赵悼襄王死后,著名的败家子,赵幽缪王上台,这货就是个不清白的家伙。
赵幽缪王二年,秦军稳固了对邯郸周边统治,又开始蠢蠢欲动。
桓齮接连攻克邯郸南面的平阳、武城后,忍不住的赵军主力出击,遭遇一场大败,十万赵军被斩首。土地接连沦丧,无数将士被*!
战至今日,赵国应该无力抵抗了吧?
当时无数人都这样认为,秦王嬴政更是也这样想。
可是,赵国依旧有底牌,这底牌就是李牧、李牧、李牧。
重要事情说三次。
(李牧游戏数据)
五:李牧率军战无不胜。之前说过,赵国在秦军接连两次兵分两路打击下,早已断为两截,邯郸成了最前线。
眼见就要君王死社稷,但,危急时刻,依旧有猛将守边。
赵国四大名将最牛的李牧,带着他的北地大军来了。
当所有人都将李牧认为是名将,而留名青史时,我觉得这里有必要澄清下李牧的政治才能。
李牧确实是少有的名将,但他还有个鲜为人知的身份,那就是主政一方的军政大员。
赵国是战国最特殊国度,因为太行山存在,赵国是个被割裂的国度,整个国家被分成三块。
第一大板块:赵国都城邯郸所在的赵国核心区。
第二大板块:龙兴之地晋阳所在的区域。
第三大板块:后续开疆扩土后获得的北地和代郡板块。
三大板块,因为太行山的阻隔交通不便,联系不便,让赵国很难形成合力。
(赵国军队)
但,这地缘政治上的弱势,却让赵国有了九条命。
打烂了邯郸,还有晋阳,打烂了晋阳,还有北地和代郡。唯有将三个板块都征服,才能灭赵,这也是赵国灭亡后,依旧能迁徒代郡建立代国的根源。
那么代郡和北地是什么地方?为何能拥有一支强悍军队,就不得不说李牧的治政之才了。
李牧主政北地和代郡,是特殊时期赵国放权举措。
刚到北方的李牧,日子其实是很难过,赵国北方人口不少,城池也众多,但外部威胁很大,匈奴时刻犯边,经济不流通,还有常年的战乱,让来自中央的支持日渐减少。
内忧外困的时局,经济凋敝的现实,让李牧既要管军事,又要管经济。
这个时候李牧将赵王的放权运用到极致,他鼓励赵国边境的对外贸易,用大量和游牧民族贸易产生的收入,充实武装、犒劳士兵、整备军械。
不仅如此,他还鼓励生产,充实可以用来贸易的货源。在一轮防守反击,顺势击败匈奴和东胡后,李牧又用这为政举措,将北地和代郡发展成北方的贸易枢纽和货物集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