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些例子仅供示意,因为在实际应用中会遇到很多问题。
比如高电压、低电流的方式是需要手机端自己进行变压(降低),所以手机充电时会发热明显,一般点亮屏幕就会停止快充。
而低电压、高电流主要缺点在于定制成本较高、它涉及到充电头、数据线、以及内部相关元器件的相关定制,这也是为什么有些手机附赠的充电线更粗的原因。
至于动态调整的快充,往往是将多电芯(电荷泵)串联和将电压的转换操作交给了充电头来完成,充电头体积相比更大,价格也不菲。
可以看到充电方案就有三种。而且即便是同品牌下不同线材的混用,也会影响充电效率。可以说充电这件看起来很简单的事,实际上剪不断理还乱。
充电协议
为了让这套复杂的多端设备良好协同工作,一套规范化的充电协议必不可少,它一方面保护手机不被劣质充电头伤害,一方面识别自己品牌的充电头和线材,开启最大功率,这中间的过程就像是在对暗号。
两人会面,手机说天王盖地虎,充电器说宝塔镇河妖。手机一看,这自己人,来来来进来坐。快充模式就开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