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喜欢就左滑,喜欢就右滑,相互喜欢的人才可以开始聊天。”
就是这样简单的产品逻辑,让探探积累了超过4亿的用户群体(数据截止2020年12月),其中90后用户比例更是接近80%,这些年轻人似乎已经将探探这样的陌生人社交平台作为扩展朋友圈的主要途径。
也正是这样一个以年轻人为主的社交平台,却经常爆出一些违法犯罪案例:
19岁的大连瓦房店小伙吕某,在探探上认识了一名年仅13岁的女孩小娜(化名),见面后将其诱骗到出租屋内发生不正当关系,事后吕某因强奸罪被法院判刑4年零8个月;
江苏泰州市居民毛某,在探探上通过“好友”介绍,以开淘宝店收取创建费、保证金等为由骗取16800元,报案后公安机关顺藤摸瓜,查获一个28人组成的网络诈骗团伙,涉案金额上百万;
据厦门反诈骗中心统计,仅两个月时间就有66个受害者因为探探上的“*猪盘”被骗了超过900万元;
广州市南沙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以探探等社交软件诱骗用户参与网络赌博的案件,仅8个月时间,就有63人被骗了1600多万元,石某等75人被当庭宣判……
这些案例都是正式宣判并且可以在网上查到的,既然负面消息不断,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使用探探?真有那么大的诱惑力?
是的,探探的确对某些有着不法企图的人,存在着致命的诱惑。
七旬老人“暗恋”短信照收不误对于探探,网上的口碑并不好,比如知识社区知乎上,与探探相关的话题热度最高的是“交友软件到底有多乱”“你为什么卸载探探”,不少深受其害的用户来这里发帖诉苦。在“有哪些年轻人千万不能碰的东西”话题中,获赞最高的答主分析了许多探探上的“骗炮”套路,有上万网友表示支持。
你为什么卸载探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你还能想起当初是为什么安装它吗?
“××,你有以为手机联系人在探探上将你设置为‘暗恋对象’,由于你未使用探探,你的联系人发送了短信通知。如果你也暗恋TA,你们将配对成功”。
相信有不少人都是因为收到这样的短信,也许只是因为好奇到底是谁暗恋自己,再加上知道自己的真实姓名,也就大大降低了戒备心,成为那4亿分之一的用户。
初次使用,探探就会要求获取通讯录权限,显然,如果你选择了允许,你的通讯录中所有人的联系方式都已经交给了探探。
据我们实际测试,就算是给予了通讯录权限,也无法查看到底是谁在暗恋自己,更别说和那个人配对了。
探探拿到你的通讯录之后呢?自然是通过大数据分析好友关系,然后向通讯录中的联系人发送类似的短信,正如前面所说,这种知道真实姓名的短信,更容易得到信任。在海量的群发人群中,继续诱导其他用户下载。
而且,这种推广是完全没有底线的,就是年过花甲的老年人也不会放过,即使对方使用的是不能下载APP的功能机!
据我们调查,即使是只用来收外卖/快递的号码,又或者参加某些线下扫码注册的活动故意填下错误的姓名,也很快收到类似的短信。也许并没有谁暗恋自己,只是探探的“无差别攻击”。
删除APP或注销账号仍会继续扣费在使用过程中,也不会只是喜欢就右滑,不喜欢就左滑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