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相约去宣威宝山,我们并未选择过法窝林场到宝山的道路。在被古与田宝路的交叉口,沿着被古村道径直往上。路是水泥路,刚修好不久。坡大,路面狭窄。左弯右拐,几番曲折之后,便到了宝山境内的洒马姑梁子。我们的正前方,便是宝山坝子。
在宝山,我们最先到的地方,是得马田村。得马田,名之何来,不知。山头上长着大片松林,而在半山腰红色的土地上,一拃来高的套种包谷和洋芋,嫩生生的绿。山皮坡上,有一大片映山红,阳光照耀着,摇曳多姿。可吸引我们的不是这坡上像火一样颜色的映山红,而是红色土壤里生长的,也正摇曳多姿的牡丹和芍药。
殷红的土地,地墒平整,党参、当归,百合……这些中药材还没有移栽,看不到丰茂的景象。但在几块梯地里,牡丹芍药长势极好。
说到得马田大松林中药材种植,近几年名声很大。基地通过流转,集中了五百多亩土地,全部用来种植中药材。据基地负责人说,专业合作社现共吸收当地108户贫困户入社,每年单靠种植中药材,可促进贫困户年均增收6000多元。对于以往靠广种薄收的农耕人家而言,6000元,这是一个不得了的数据。
走进地里,未见牡丹花开,想是过了花期。玉笑珠香的花中之王,我们没有看到,却看到了生意盎然的芍药。芍药花开正逢时,红的,白的,开得热热烈烈。在牡丹之后,在得马田,继续演绎出一地的风流绝色。
在中国的植物文化中,人们对牡丹芍药可算情有独钟。这两种花,历来被人称之为 “花中二绝”。牡丹为王,芍药为相。花王与花相不相分离,共生共长,次第开放,牡丹于前,芍药在后。因而有俗语说,“谷雨三朝看牡丹,立夏三照看芍药”。二者皆花大、形美、色艳,香浓。有言“牡丹为花卉瑰宝,为尊者,雍容华贵,富丽风*,迥然不凡。”也言芍药有“中和风度,含蓄品格,无豪奢霸气,却有大家气象,不恋玉殿华堂,也不弃于草莽山林。”二花相生,看其丰色,闻之香艳,接土壤地气。在我们眼前,生出一些大众品相。
得马田种植的中药材,是当地的一项扶贫产业。以合作社为载体,采用“合作社 贫困户 技术部门 基地 订单”的脱贫模式。通过专业合作社引领,农户种植“散有合作引领、穷有产业支撑、技有部门培训、险有订单作保”。由此,基地每年助力贫困家庭增收,实现贫困农民增收237.3万元。
在宝山,像得马田一样,通过合作社引领致富的产业很多。
而之前,制约宝山发展的瓶颈,就是产业。突破瓶颈,就必得在产业上下功夫。
为此,“产业兴镇,农业富民”成了全镇干群上下的共识。“一村一品,一带一路,一坝一园,一品一贸,一场一改”的产业脱贫思路开始形成,并在脱贫中得到了很好地贯彻落实。而得马田,就是宝山镇产业扶贫的缩影。在宝山的安益、海西、被古、塘子等村委会,各种产业项目如春笋,顺时而生。
安益,是宣威马铃薯生产的主要区域,是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在这个地方,小土豆被做成了大产业,专业合作撬动了扶贫大杠杆。从土地流转到股份合作,依托国家级示范平台,安益村发展了优质薯种植6000亩,商品率从15%提高到了52%,年销售3000吨。“紫云宝土豆”成为宣威首个特色薯品牌,曾获广州食品工业博览会金奖。马铃薯产业,帮助当地贫困户年均增收5000元,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得到不断壮大。
在海西,一花致富。在专业合作社的引领下,种植的食用玫瑰,做成了脱贫致富的大文章。八百多亩的海西玫瑰园,年销售花馅、花茶200多吨,年产值达到600多万元,帮助了海西102户贫困户脱贫。占海西村贫困户的76%。社员人均年收入达到2万元。这真是小小一朵花,富从其中来。
在塘子,老米拉洋芋也成产业一绝。塘子村地处山区,海拔高,雨量足。老米拉洋芋生长周期长,淀粉含量高,口感细腻,香气浓郁。按照“地域化、特色化、差异化”的发展思路,老米拉洋芋成了塘子村的特色产业。通过发展老米拉洋芋,67户贫困户户均种植四亩,年总收入为60多万元,户均增收达4000元。据塘子村扶贫*秦凤贤的材料中说,2019年通过包装销售和洋芋片加工,还可以带动贫困户增收4000余元。
被古,是宝山镇彝汉杂居的民族村,气候条件好,全村采用“* 村集体 贫困户 产业”的扶贫模式,依托自然优势,把当地的干酸菜做成了品牌。用当地的一句话说,可算是“点酸成金,致富成真”。干酸菜产业带动了78户贫困户,户均增收4500元。为了扩大干酸菜产业,被古村建立了股份合作社和干酸菜加工厂,发展蔬菜种植基地870亩,实行了“规范化种植、标准化加工,规模化销售,制度化分配”。2017年,被古村单靠酸菜一项产业,就创造出了590万元的产值。“被古干酸菜”,成了地地道道的幸福酸菜。说到被古干酸菜,1936年3月,贺龙、萧克率领的红二、六军团路过这一带,当时红军战士口干舌燥,便以酸菜为食,生津止渴。于是历史上就有了“尝酸止渴“的故事,在当地成为美谈。
在德积,中药材变成了新兴的绿色产业。种当归、黄芪、独活、木香、大黄、党参、金提锁、紫苏,年助贫困农民户均增收5000元。10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入社,贫困户单靠在基地务工收入就达6000至1.2万元。
说到宝山,不能不说宝山的黄豆腐。宝山黄豆腐在宣威,乃至于在曲靖昆明等地名声遐迩。黄豆腐产业,近年来在宝山得到了很大发展。宝山的黄豆腐,在当地历史悠久,时至今日,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沉淀。民国时期曾与“宣威火腿”一道漂洋过海,屡获殊荣,色香味独特,成为美食一绝。为发展黄豆腐产业,当地建立了黄豆腐专业交易市场,以及年产2300吨的生产厂及500个加工作坊。还建立了年产2000吨卤腐、酱等系列产品加工厂,并成立5000亩原材料生产基地。在宝山,豆腐产业为脱贫致富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地方要发展,农业要升级,农民要致富,关键还是产业。
中药材种植,农特产品种植加工,为宝山发展注入了新活力。除此而外,宝山还有着优美的自然资源和厚重的人文,这是宝山人最引以为自豪的名片。近几年,宝山的旅游产业,在扶贫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得到凸显。
在宝山,山美水美。姬都山,有万亩林场,万亩杜鹃,松涛阵阵,花团锦簇。站在山顶,天高云淡,有群峰簇拥,万马奔来之势。在育红,草山万亩,碧色连天。而在宝山与田坝之间,蜿蜒流淌的革香河,又是一番景象。沿线的革香河第一湾、一线天、法窝溶洞、桥上桥(有人又叫祖孙桥)、老偏岩、小石林等,奇险雄秀,荡胸生云。革香河在流域之内,建有毛家河、万口和达开电站。山高谷深,林壑优美,气势磅礴。在美丽海西,高山四围,田畴平坝,交通阡陌,鸡犬相闻。流水、村庄、山峦、高桥,成为绝境。在宝山农技中心陈兴片主任和搞摄影的朋友晓飞等人带领下,我们来到海西。只见一个坝子,正开着成片的玫瑰。玫瑰园里三三两两的工人,弯腰而作,经营着这一片花的事业,也经营着他们幸福的事业。劳动创造幸福,人与花,山与水,相映成趣,构成了海西优美的田园风光。不怪,到过宝山的人,说海西是俗尘里的世外桃源。
宝山有丰饶的自然资源,优美的田园风光,还有丰厚的人文历史。譬如秀才赶山,媳妇洞,摩布将军石,太和夫妻树,这些极富地域文化的传说,赋予了宝山浓郁的人文色彩。法窝溶洞新石器文化遗址,有三千年前留下的陶罐,陶碗,石锛,石刀,石器。这些人类发展史上留下的东西,是宣威境内继格宜尖角洞之后人类起源过程中的又一重大发现。德积的三官寺,为宣威四大寺之一。宝山曾是姬姓土司统辖的地方,姬都是彝族姓氏。因此,现在姬都山一带,尚留下很多有关姬都土司的历史故事。有意思的是,现在的姬都塘子,还留有一个小烤房遗址。这小烤房,是商贾将军浦在庭之弟,小平夫人卓琳的三叔所建,这为宝山人文又增添了一些历史人文的厚重。
在中国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宝山还是宣威红色革命的活动中心。1946年8月,云南省工委在宝山组建了滇黔边区党的特别领导小组。1947年3月,云南较早的反蒋武装“六六分队”主要*蒋永尊即以宝山中学为活动中心,在此筹划武装起义。新中国成立之前,先后有53名宝山籍烈士牺牲。现在在宝山,还有“龙池塔”、“碉楼”、“白沙营”以及宝山武装起义纪念碑等革命历史遗迹,被国务院列入红色文物公布名录。
昔日的宝山,产业单一。而今,生态农业发展了,产业兴旺起来,到宝山观光旅游,品尝宝山美食的人越来越多,宝山成了真正的“宝山”。有山有水,有历史,有人文,有产业,有特色。而这些,是宝山之”宝“。产业富人,品牌招人,特色引人。而这一切的背后,靠的是国家兴业富民的好政策,是脚踏实地为民谋福的好干部,是红土地上生生不息、砥砺前行的宝山好儿女。
政策惠民,产业富民,而后才有民之所安,民之所乐。是什么让这块土地焕发出如此的活力,是什么激发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是党,是政府,是献真心、抒真情、扶真贫、真扶贫的好干部。
二
在宝山,我认识了两个人。
一个是陈兴片,宝山镇农技服务中心主任。从得马田回来,我们便遇到了陈兴片。他可算得上名人,因他为当地农业的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献,曾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农村科技工作者”,“全国最美农技员”。这是一个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农技人。和他的交流中,他谈的不是荣誉,不是成绩,而是和他一样战斗在扶贫第一线的战友,谈的更多的却是宝山的发展。他的言语中出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产业”。他说,宝山的发展要靠产业,产业兴,则百姓富。
在宝山,我认识的第二个人,叫秦凤贤。一个转业军人,一个从曲靖下到塘子村来的扶贫*。认识虽短,但我却知道在曲靖外滩,扶贫*推销米拉洋芋的故事。他虽然话不多,温文尔雅,但流露出来的朴实,却给我流下深刻的记忆。同去的晓飞,一再告诉我,秦*为塘子村的老百姓做了很多实事。我想,这年头,做实事的人不多,能真正为老百姓做实事的人,秦*算一个。吃饭的时候,我就见识了秦凤贤的务实。为了延伸塘子村米拉洋芋的产业链,他要把塘子村的米拉洋芋加工成片,借助人脉,远销省外。一个外地人,来到宝山,能真心实意地为老百姓做事情,单凭这一点,我就应该向他表达出内心的敬重。
在宝山,其实,我所认识的何止是陈兴片和秦凤贤。他们,仅只是宝山无数扶贫干部中的两个。在我们的身边,无数个陈兴片,无数个秦凤贤,不就像他们一样奋斗在扶贫一线么?
奋斗,为了幸福。不为自己,而为百姓。
他们,在扶贫攻坚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苦民之所苦,忧民之所忧,愁民之所愁,以民之所贫为党员干部之所羞,以民之所富为党员干部之所荣。如是,才有了他们乐民所乐,喜民所喜的胸襟和情怀。
信仰在心,担当在肩。
他们,是新时代最可亲的人。
走在整洁靓丽的宝山街上,我想起了坚守在这片红土地上,奋战在扶贫攻坚第一线的干部和群众。挥斥方遒,意气风发,他们才是最宝贵的资源。因为他们,宝山这块红色的土地,脱贫路上才有了迷人的风景。
闯吧,拼吧。不在战场上倒下,就在战场上屹立!
这就是宝山,这就是宝山人在扶贫战场上掷地有声的誓言。
由此,宝山,破“茧”而生,生力,也生气。力为蓬勃之力,气为雄浑之气。
你是谁?是陈兴片,一个有着几十年的老共产党员,一个为宝山扶贫事业而呕心沥血的农技人。
你是谁?是秦凤贤,一个脚踏实地,为宝山扶贫事业奔波忙碌,出谋划策的扶贫*。
你是谁?是无数为宝山脱贫而殚精竭力夙夜兴叹的人,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朴朴实实的扶贫工作者,是脱贫攻坚队伍里寻了千百度的普通一兵。
“我只是和同志们一起做了一些应该做的小事,微不足道,宝山富了,这是大家的功劳......”陈兴片如是说。
“我想把塘子村的洋芋,加工成洋芋片,借助商贸平台,延长塘子村米拉洋芋的产业链,为塘子村老百姓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秦凤贤如是说。
这些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心之所愿,为民。心之所乐,系民。
他们,是长在宝山红土地上的松与柏。“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是凛然之树,信念不倒,则信心永存。
他们,是开在宝山红土地上的映山红。平平淡淡却又热热烈烈,一抹艳色,大地上精彩着,芳香着。
他们,又何尝不是这块红土上激荡的旋律。经典的音符,演绎出经久不绝的浩浩之音。
这些可敬的人,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之上,不停地做着试卷,不停地交着答卷。面对阅卷的人民,他们不敢有松懈和怠慢之心。因为他们,党群干群的联系在紧密,脱贫致富的道路在延伸,水乳交融的生命线也在无限延伸。
扶贫攻坚的目的是让百姓富裕。
致富之路即是民心之路,路通,则心相印。
他们,懂得民心。
这些新时代最可亲可爱可敬的人。脱贫路上默默无闻的值班者,无怨无悔的时代操盘手,因为深沉地爱着脚下这块土地,而把自己交付给了这里的每一座山,每一寸土,每一条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