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壁上的古石刻文字
沿皂涧河向西步行约三四百米,是一片开阔的草坪。草坪上立有一组雕塑。仔细看,其中有汉人,胡人,还有马匹和骆驼。胡人手里捧着丝绸,汉人手里捧着酒坛,看上去是在进行商品交易。汉函谷关是古丝绸之路东端的重要关塞,和平时期,关城内外都是东西方商人交易的场所。有史料记载,新安函谷关位列东汉时期洛阳八关之首,其不仅仅是一道关卡,而是一条南北防线。这条防线北及黄河,南至洛河,至少包括函谷关、散关两个关口和“塞垣”或“障”三部分,控制着洛河、黄河、崤山道等水陆通道,进而控制整个洛阳盆地和关中盆地之间的联系。汉函谷关城与故新安县城合为一体,军民共用,城内不仅居住着守城官兵,还有世代在此居住的市民,以及来自内地及西域各国的商人。洛阳曾经是东汉、北魏、大唐的都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政治、经济中心之一。汉函谷关则是丝绸之路东端的重要关塞,那时的函谷关必然是万方辐辏,商贾云集的景象。
古驿道上的中外商人交易雕塑
离开皂涧河向西不远,是一条碎石铺就的黄砂路,路面平直深远,黄土漫漫,前方是横跨在土埠间的一座关城,即这次游览的目的地——汉函谷关。顺着黄砂路前行数百步,道路两边立有两排武士雕塑,身穿铠甲的武士手持长戟,立于道旁,威武庄严。犹如函谷关正在迎接一位来自洛阳的高官,或者欢送西域回国的特使。忽然一阵风起,刮得路面上黄沙弥漫。耳边似乎响起了电影《武状元苏乞儿》的插曲:长路漫漫任我闯/带一身胆色和热肠/找回自我和真情/停步处别视作家乡……
黄土飞扬的古驿道
临近关城时,见左右两侧各有一座残存土台,分别称“北阙”和“南阙”。有介绍说,二阙为汉函谷关南北角楼,左右对称,以拱卫关城。“北阙”俗称“鸡鸣台”,夯土筑成,现东西残长30米,南北残宽20米,残高15米。“鸡鸣台”源自春秋战国“鸡鸣狗盗”典故。史载齐国孟尝君自秦国咸阳东逃,途径函谷关,门客学公鸡报晓,骗得关吏提前打开关门,从而逃出了秦国。“南阙”称“望气台”,东西残长30米,南北残宽25米,残高15米左右。据《史记》记载,函谷关令尹喜见老子骑牛出关西去,劝其留下《道德经》。西汉刘向《列仙传》则将其演绎成传奇故事。说,一日清晨,关令尹喜见紫气东来,称必有异人到来。不一会,老子骑着青牛跚跚而来,尹喜邀老子著《道德经》,并随老子西去,著有《关令子》一书。后人认为“紫气东来”是吉祥之兆,常被制成匾额挂于门前。
北阙台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