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掘的古城墙遗址
考古发掘的古城墙遗址
参观过函谷关城和古城墙遗址,离开景区时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函谷关,这么重要的一座国防要塞,汉武帝怎么会因杨仆“耻为关外民”而东迁呢?回到游客服务中心,看到一本吕克勇先生主编的《新安函谷关》一书,其中有篇曾谦先生撰写的《论西汉时期的函谷关东迁》,阅读该文,方知函谷关东迁主要还是政治和军事上的考虑。文章认为,古代学者大都肯定东汉应劭“时楼船将军杨仆数有大功,耻为关外民,上书乞徙关东”之说,但也有不少学者对此持否定态度。如宋代学者王益之曾考辨说:“杨仆以伐南越,方为楼船将军,犹在二年之后,兼是时仆亦未尝有大功也。”清代沈钦韩等也持怀疑态度:“仆于元鼎五年始为将军,是年破南越封侯,而函谷关之徙在三年,前此未尝有战功。《酷吏传》‘仆数有大功,耻为关外民,上书乞徙东关者’,殆虚妄也。”如果东汉应劭说的迁关原因经不起推敲的话,那么函谷关东迁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呢?文章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新安函谷关地形鸟瞰
第一,军队结构的变化与函谷关地位的下降。函谷关建于春秋战国之际,“因在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东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号称天险”。西安至洛阳的东西大道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交通线。这条大道自崤山至潼津段,是所谓的崤函古道。其经过的灵宝、陕县和渑池等县,不仅地形高低起伏,多沟涧峭崖,而且自古就是森林茂盛之地……。秦汉之前,四匹马的战车是主要作战工具。这些双轮独辕的战车,车宽近300厘米,车长310厘米,驾四匹马后,长和宽均达3米左右。函谷关前后山岭崎岖,森林茂密,战车须从相对平坦、宽阔的谷沟之处通过。于是,崤函古道便成为唯一可行的交通线路……。函谷关便成为扼守崤函古道的咽喉之地。东西两边,无论哪一方占据了函谷关,就等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公元前627年春,秦穆公不听百里奚和蹇叔的劝阻,出动300辆战车,欲偷袭郑国。蹇叔的儿子随行其中,蹇叔哭着对他说:“晋人御师必于肴。肴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军到了滑国,遇到郑国商人弘高,机智的弘高以劳师之名告诉秦军郑国早有准备。秦军只得顺手灭了滑国而返回。途经崤函古道时,遭到晋国军队的伏击,虽然秦军有所准备,却仍有三员大将被俘。在以战车为主要作战工具的先秦时代,在狭窄蜿蜒的崤函古道中伏击,非常容易成功。所以明末学者顾炎武说:“当苏秦之约从也,山东六国共攻秦,至函谷关。秦出兵击六国,六国皆引而归,岂非人险不可犯耶?”
然而,到了汉武帝时,随着对匈奴战争的升级,中国古代的兵种发生了变化。战车的数量逐渐减少,骑兵和步兵的数量大量增加,成为军队中的主要兵种。汉朝与匈奴作战时,每次投人的骑兵,少则2万人左右,多则达18万人。相对于战车来说,步兵和骑兵机动性灵活,不仅可以在平坦之处穿插行军,而且还可以翻山越岭,在密林中也可以穿插行进。于是,函谷关在军事上的防御作用明显降低。
淆函古道在丝绸之路的位置
第二,汉武帝的中央集权与函谷关的东迁。汉武帝时,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措施,加强中央的权力。例如,政治上,设立“中朝制度”,削弱相权,实行“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经济上,统一货币,把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专卖;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在加强中央集权的一系列措施当中,扩大以长安为中心的京畿地区的权力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西汉王朝立国之初,有感于秦朝全面实行郡县制度对于统治者的弊端,西汉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加封了刘姓子弟为王,以藩辅汉室。但是,这些诸侯国雄踞一方,日渐强盛,到了文、景时,逐渐威胁到汉王朝的中央集权,并因此爆发了“七国之乱”。汉武帝正是鉴于诸王之乱的教训,于是采取措施扩大中央直辖范围,以制约关东。函谷关东迁后,在原函谷关地区设立弘农郡,归京师长安管辖,从而使长安的管辖范围由原来的秦函谷关以西地区,扩展到洛阳近郊的新安。可见,函谷关东迁不仅是军事上的需要,更是政治方面的权衡结果。
函谷关东迁新安,设关于两座土丘之间的平坦之地,军事地位大大下降,失去了原有的“险隘”之势。正因为如此,自汉武帝之后,长安防卫关东地区的历次战争,基本上都不在函谷关展开。例如:西汉末年,绿林军西攻长安时,王莽召集五虎抵御,“九虎至华阴回溪,距隘自守”。这是说,王莽的军队不是选择函谷关,而是在华阴抵御绿林军。其后,赤眉军“崇等计议,虑众东向必散,不如西攻长安。于是崇、安自武关、宣等从陆浑关,两道俱入。更始使王匡、成丹与抗威将军刘均等分据河东、弘农以拒之”。这里,更始帝选择的是在“弘农”(秦关)而不是在函谷关抵御赤眉军。东汉末年,董卓受关东诸将压迫,放弃洛阳,退保长安时,“卓谓长史刘艾曰:‘关东诸将数败矣,无能为也。唯孙坚小戆,诸将军宜慎之。’乃使东中郎将董越屯黾池,中郎将段煨屯华阴,中郎将牛铺屯安邑,其余中郎将、校尉布在诸县,以御山东”。董卓也不是选择在函谷关抵御敌军。
由此可见,自从汉武帝东迁函谷关于新安之后,函谷关已基本丧失屏卫西安,护保关中的功能,直到潼关取代函谷关崛起后,关中地区才真正有一座可以屏障关东的雄关。总之,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函谷关东迁并不是当时汉武帝一时的意气用事,它的东迁是有比较深刻的时代背景的。它是西汉扩大中央集权的结果,也是适应骑兵和步兵战法的结果。东迁以后函谷关军事价值大大降低,以至于后来潼关崛起,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