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蛀螟属幼虫蛀食栗果,籽内虫粪充积,不堪食用,并造成落果。在我国北方各栗产区,常因此虫的危害,虫果率约占30%左右,发生严重的年份和危害严重的地区,虫果率可高达50%以上,不但产量受到损失而且还会使果实品质大大降低。 该虫寄主还有桃、李、梨果实,向日葵花盘、玉米秆等。发生面积很广,全国均有分布。 1. 生活习性 在华北地区每年发生2~3代,长江流域4~5代,均以老熟幼虫在玉米、向日葵、蓖麻等残株或板栗果堆仓库内结茧越冬。翌年4月上、中旬开始化蛹,4月下旬至6月初陆续羽化产卵。第一代 幼虫为害李和早熟桃果;第二代幼虫为害玉米、向日葵花盘、蓖麻花穗籽粒和中晚熟桃果;第三代幼虫主要为害栗果。桃蛀螟的成虫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开始在栗蓬的针刺间产卵,从栗蓬形成到采收都受到不同龄期幼虫的为害,尤以后期发生的幼虫为害栗蓬最为严重。在板栗树上,卵散产于栗蓬针刺间,尤以2个或3个栗蓬相靠的刺束间产卵最多。幼虫多于清晨孵化,幼虫孵化蛀入栗蓬后,先在蓬皮与果实之间串食,并排有少量褐色幼虫虫粪,幼虫稍大,即蛀入果实中为害,蛀孔深粗,孔外排有大量虫粪,在一个栗蓬中幼虫可连续为害2~3个栗果。部分幼虫可转果为害。幼虫老熟后可在果内或爬离害果后在果枝、两果接触处和其它适宜场所吐丝结薄茧化蛹。雨多年份发生重。天敌有黄眶离缘姬蜂、广大腿小蜂。
2. 防治方法 桃蛀螟寄主多,且有转换寄主的特点,防治上要以消灭越冬幼虫为主,结合果园管理除虫。 (1)人工防治:在越冬蛹羽化成虫前,对树干进行涂白,可减少越冬虫口基数。建议在园林周围适当播种向日葵,诱集各代桃蛀螟成虫前来产卵,在冬季至早春 (4月前)要将玉米、高粱、向日 葵、蓖麻等的遗株果盘以及果园内的地被物集中烧毁,以消灭越冬幼虫,减少越冬虫口密度。 (2)物理防治:有条件的果园,可安装黑光灯诱*成虫。另外,桃蛀螟的性信息素主组分为反-10-十六烯醛、顺-10-十六烯醛, 以两种性激素比例9∶1制成诱饵,在成虫盛发期5月至9月诱集成虫。成虫发生期采用黑光灯及糖醋液 (糖 ∶ 醋 ∶ 水为 1∶1∶ 10),内加少量敌百虫混匀诱*成虫。 (3)药剂防治:在果粒假种皮膨大至果实近成熟期,酌情用药 挑治1~2次。掌握第3、第4代成虫盛发期 (7月下旬、8月下 旬)喷药,重点喷栗苞。有效药剂可用30%*螟松乳油600倍液, 对卵、各龄幼虫和成虫都有效,采果前20天喷用此剂比较安全。 由于桃蛀螟寄主多,不仅在板栗上要做好防治工作,同时对附近的桃树、李树、向日葵等作物也要做好防治工作,才能控制桃蛀螟的为害。
分布于河北、河南、山东等地,是为害板栗果实的主要害虫之一。以幼虫取食苞刺、苞皮,3龄后蛀入栗实内取食,将粪便排于 蛀入孔附近的丝网上,被害栗苞苞刺变黄干枯。幼虫有转果危害的习性,危害2~5个栗苞,栗苞被害后,顶端呈放射状 开裂,露出栗实,粪粒和丝堆黏在苞上,极易识别。 图 4-14 栗皮夜蛾 1. 生活习性在河北、山东年发生2~3代,以幼虫在被害栗蓬总苞内越冬, 翌年6月初第一代卵始见,6月上中旬进入产卵盛期。2代幼虫孵 化为7月中下旬,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蛀蓬盛期,7月下至8月中旬老熟幼虫作茧化蛹。第2代成虫羽化盛期为8月底至9月中旬。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第1代成虫产卵多产在新梢嫩叶 上,以后各代成虫则产在幼蓬上。第1代幼虫主要为害幼蓬和雄花穗。第2代成虫卵产在蓬刺端部,幼虫孵化后先食蓬刺,后转食蓬皮,最后蛀入栗实,直达蓬心。 栗皮夜蛾的发生与气候、立地条件、寄主的分布及天敌的多少具有密切的关系。特别干旱的天气对成虫羽化极为不利;山下部、 山中部的板栗比山上部的板栗受害重;纯栗林比混交林、散生树受害重;浅山栗树比高山栗树受害重;矮冠栗树比高冠栗树受害重;树冠中下部比上部受害重。栗皮夜蛾的天敌有蜘蛛、蚂蚁等,天敌多时可大大降低虫口密度。2. 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 每年9月上旬,组织人力彻底捡净落地虫苞, 集中烧掉,减少越冬虫源。同时清除栗园内枯枝落叶,砍除栗园周围的橡树丛,以减少寄主。 (2)药剂防治 在第1代和第2代幼虫3龄以前尚未进入栗苞内危害的时机,用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进行高射喷雾,重点喷栗树的中下部栗苞。
板栗象甲类害虫以幼虫串食果实为害, 果实中堆满虫粪,被害果味苦,不堪食用,也不能作种子,且易霉烂,不便贮藏,是板栗生产中的主要害虫之一,在国内外板栗产区普遍发生。我国华北、华中各产区的发生较严重,尤其是晚熟品种受害严重。影响果树的生长发育及果实的食用价值。该虫除为害板栗外还为害野板栗、茅栗、栓皮栎、麻栎和榛子、梨等的果实。1. 发生规律 2年发生1代或1年1代,以老熟幼虫在土壤内越冬,到第二年或第三年6月份化蛹。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化蛹盛期,羽化后 仍在土中潜伏8天左右成熟。7月至8月上旬为成虫羽化盛期,于 8月中旬至9月上旬在栗苞上钻孔产卵,成虫将卵产于栗实内。一 般一个栗实产卵1粒。成虫善爬行,有假死性。经10天左右,幼虫孵化,蛀食栗实,虫粪排于蛀道内。栗子采收后幼虫滞留在果实内发育为害,为害期30多天。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老熟幼虫从果实中钻出入土,在5~15厘米深入作土室越冬。 一般栗苞小、苞刺短而稀疏和苞刺质地软的品种被害率较高, 栗苞大、苞刺密而长、质地坚硬和苞壳厚的品种,成虫在其上产卵较为困难,所以比较抗虫。 2. 防治方法 (1)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抵抗力。科学修剪,剪除病残枝及过密枝,调节通风透光,注意果园排水,保持果园适当的温湿度,结合修剪,清理果园,将落地残留栗苞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虫源。 (2)禁止与茅栗混栽,冬季改良深翻土壤,深翻10~20厘米, 捣毁越冬幼虫土室,根治虫源。(3)人工捕*成虫。根据该成虫具有假死性,早晨露水未干时,在树下铺设塑料薄膜并振动树,将成虫*死。 (4)温水浸烫。将脱苞后的栗子放进50~55℃的温水中浸泡 10~15分钟,可烫死其中幼虫。浸后须晾干。 (5)可用溴甲烷熏蒸栗果,*死虫体。每立方米投药56克, 密闭熏蒸10小时。 (6)化学防治。在成虫出土时可在地面喷洒50%*螟松乳剂 500~1000倍液、50%久效磷10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