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分班,有一个班级,被大家口耳相传纪律如何如何的差,学生如何如何的不好。我是这个班级的任课老师,第一次见面,我站在讲台前凝视着他们。
突然有一只蝙蝠,横冲直撞地一头扎进班级,尖叫声,笑声,桌挪椅动声,嘈杂切切,声声入耳。站在台前的我,刚想大声喝止学生,请他们保持安静,但脑子里一个主意油然而生。于是,我脱下外衣,一个箭步,来到蝙蝠附近,用衣服罩住了蝙蝠,让它不能乱飞,并用衣服裹着,让蝙蝠从窗台飞走。随后,我昂起头,神气地瞧着他们,略等一瞬,接着淡淡地说:“现在可以有掌声了。”班级为之一静,然后掌声沸腾。我想,此时正是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最好契机。我站在讲台前,环视了一下班级,说:“刚才去抓蝙蝠的同学,请站起来。”班级里断断续续地站起了几个摸不着头脑的男同学。我一看,果然不出所料,都是班级里所谓调皮捣蛋的学生。看着他们一副视死如归、爱咋咋地等着被训斥的样子,我突然笑着说:“请同学们为这几名同学鼓掌,他们是我们班级的英雄,在同学有危险的时候,是他们挺身而出,冲在最前面。在未来的生活中,我相信他们也一定会像鲁迅先生笔下的刘和珍君一样,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敢于在困难与危险面前,挺身而出,因为他们是真的——”说到这,我停顿了一下,学生齐声回答“猛士”。看着在掌声里绽放的笑容,看着随着我的话语和同学们的掌声不断挺直脊背的学生,我说:“我希望我也相信每个同学在不断的成长中都会成为真的‘猛士’,那真正的猛士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我的问题点燃了孩子的热情。面对总被批评,一直不被看好的学生,我期待地看着他们,和他们一起,谈美好,聊人生——从扫一屋到扫天下,从做小事到做大事。看着学生越来越明亮的眼睛,我总结说:“非常感谢这节课能看到最真实的你们,我希望你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活得潇洒,活得有尊严。”当学生想不到老师下一步干什么的时候,我们离成功就不远了。反弹琵琶就是以慢慢走、欣赏的心态,赏识学生。
这里反弹的不仅是教育,更是一种情怀,一种对真善美的认同。此案例我采用的方法是反弹琵琶。顾名思义,反弹琵琶指的是突破一些常规的、约定俗成的思维和行为。对以上案例的学生来说,批评教育已成家常便饭。在学生看来,责之切,不代表爱之深,批评于他们,不痛不痒,不伤筋不动骨,他们已有免疫能力。教师的批评会让他们生出不过如此之感。所以,此时背其道而行之,反倒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学生的心理在逆向思维中,得到了认同,矫正行为的同时,也获得了尊重,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正常沟通。因此,我们有必要擦亮眼睛做教育,通过对孩子身上闪光点的认同,强化他们养成好习惯,促使他们的心理能够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
运用反弹琵琶法时,要注重对思维的拓展,把教育化为一潭活水,容纳百川,润泽课堂;要注重教育方法的改变,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通过发散性思维,多角度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所以说,反弹琵琶法既是育人的手段,也是文本解读的良方。
反弹琵琶法,不仅课堂上可用,课下也要用。双管齐下,才能珠联璧合。
高一的一位女生在课堂上乱传纸条,被我截获,无意中瞥到里面写了不少骂人的话。我不动声色,装作没看到里面的内容,转而说:“同学们,小段同学用一张小小纸条,提醒我告诉大家,学好语文,走遍天下都不怕,有人的地方就有语文,有语文的地方就有朋友。但是,怎么表达很重要,希望同学们重视。”说着我深深地看了她一眼。我相信她能读懂我的眼神。
课后我了解到该女生父母离异,缺乏关爱,遇事偏激。正好没多久,她过生日,我照例给她写了一封信,说了她在我眼中的好,在同学眼中的好,也让她慢慢改变,朝着好的方向,温暖前行。
教师更多的时候是一个倾听者,先听孩子们说,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问题,然后再站在老师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最重要的是教师要能发现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这一点点光亮,不就像冰心笔下的小桔灯吗?因为有它,人心才暖;因为有它,人生才能穿过茫茫的黑夜,见到更大的光亮。教育是慢的艺术。理解孩子,相信孩子,欣赏孩子,星星之火必燎原。让孩子们觉得班级好,让孩子们觉得身边的同学好,让孩子们觉得他们自己是最好的,最终教育呈现出最美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