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尔基庙,即佑安寺,建于1732年(雍正十年),位于正黄旗十四苏木(今兴和县团结乡十四苏木村)。该庙分东西两个庙宇群,西庙俗称大庙,东庙俗称小庙,两庙相隔约1里。其中西庙群占地200多亩,庙殿260多间。其主殿为三层楼,有114间房。额匾“佑安寺”为雍正皇帝御书,蒙文“依不更何木日吉古拉吉”庙。东庙群占地不足百亩,建庙宇33间。主殿“迈达尔庙”为两层楼。寺庙总占地300余亩,建筑庙宇669.5间。全盛时期额定喇嘛209名,有庙地360顷,香火最旺盛时有诵经喇嘛900余人。该庙在1949年前即破败不堪,1949年后曾被确定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多次修缮。1966年9月,第一代建庙喇嘛铜棺和整个庙宇佛像全部被毁坏。1972年佑安寺主殿亦拆毁。
台基庙,即台吉庙,建于明末,清初扩建。位于正黄旗二十苏木(今兴和台基庙村西南)。占地近50亩,康熙皇帝赐名为“归仁寺”。整个寺庙布局分为东仓、西仓两个区。西仓为佛庙区。此庙毁于“文化大革命”期间。
阿贵庙,建于1669年(康熙八年),位于察哈尔右翼正黄旗九苏木(今察右后旗哈彦忽洞苏木阿贵山),康熙皇帝赐名为善福寺,蒙古语称赛恩宝音图苏莫。该庙共有独贡4个,占地578平方米,大小庙4座,庙仓2个,公房64间,喇嘛私人房舍49间。内设医学、经典、祭祀、佛经、哲理、祈佛镇魔五院。其中朝克沁独贡(正殿)占地278平方米,基高6米,呈正方形,有108个台阶,可拾级而上。该庙鼎盛时期有喇嘛200余人,大畜几百头,小畜上万只。因此乾隆皇帝御赐该庙铜质小火煁一个以示嘉奖。此庙毁于“文化大革命”期间,2000年6月始在原址又恢复修建、落成。
呼和乌素庙,建于1663年(康熙二年),位于察右前旗呼和乌素乡大庙村(原为正黄旗头苏木寺庙),该庙占地面积20亩,寺庙正中建有400平方米的大殿,供千手佛,建筑为3层,有81根红漆木柱。东西两侧分别建有奶奶庙和关帝庙,另外东侧又建有白塔1座,正大殿后建有3座小庙。共有喇嘛食宿房50余间,香火最盛时,喇嘛达400多名,平时有喇嘛100多名,有庙地(香火地)1500余亩。该庙毁于“文化大革命”期间。
节什格庙,位于察右前旗高宏店袈裟庙村,约建于康熙年间,节什格汉译为袈裟庙,其意是官府之庙。属原正黄旗五苏木之庙。建庙费用由清廷拨款,喇嘛筹资和地方官吏捐银解决。该庙有1座主经堂和3座小经堂。喇嘛最多时有40名,有庙地20余顷。该庙在民国初期倒塌。
玛尼其庙,汉译为数玛尼珠的喇嘛,建于乾隆年间,位于察右前旗玫瑰营侯家村,原为正黄旗六苏木之庙。该庙按藏式寺庙风格建筑,规模较大。设有活佛,有喇嘛30余名,庙地40余顷。1951年,拆庙迁神,合并到呼和乌素庙。
古西庙,汉译为孤神庙,“古西”系藏语喇嘛学位的名称,该庙建于乾隆年间,位于察右前旗白海子罗家村,原为正黄旗七苏木之庙。该庙是专门从事佛经翻译、抄写事宜的喇嘛寺庙,有大佛殿,主经堂两侧有存放经卷的副经堂和喇嘛住房10余间,规模不大,但建筑精美,有法号沙卜隆活佛和15名喇嘛,有庙地20余顷。该庙于1951年拆除,喇嘛和佛像迁往呼和乌素庙,合并从事佛事活动。
呼都嘎图庙,建于乾隆年间,位于察右前旗巴音塔拉二号河边上,原为正黄旗八苏木之庙。庙因当时有法号为呼都嘎图的活佛而得名。曾有喇嘛20余名,有主经堂和玛巴热申(专门培养小喇嘛学习经文房屋)及庙地30顷。该庙毁于民国时期。
博格多庙,汉意为圣贤庙,建于1761年(乾隆二十六年),位于察右前旗巴音塔拉镇,原为正黄旗旗府所在地八苏木之庙。原正黄旗蒙古族每年农历五月十三在此举行祭敖包活动,随之改为官府祭敖包(磨子山敖包)暨老爷庙庙会。该庙于“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
塔拉庙,又名药王庙,始建于康熙年间,1928年(民国17年)进行重新维修。位于察右前旗巴音塔拉土城庙村,原为正黄旗八苏木之庙。有主殿和偏殿4间,供俸8位药王佛像。该庙有喇嘛20余名,庙地10余顷。1949年后该庙倒塌。
芦子庙,建于乾隆年间,位于察右前旗黄旗海西南岸,因当地生长芦苇而得名,原为正黄旗十五苏木之庙。该庙有正殿一座5间,东西偏房各3间,有喇嘛10余名,庙地10顷。约于1917年(民国6年)该庙被土匪抢劫一空后,并放火烧毁。
珠拉其庙,庙名为藏名,汉意为司灯庙。建于康熙年间,位于察右前旗呼和乌素庙沟村,原为正红旗二苏木之庙。该庙建筑风格与山西五台山岱螺顶庙一模一样,共有4个院落,50多间房屋。大殿由3层楼阁组成,设有主经堂,喇嘛最多时有80多名。有庙地20顷。该庙于“文化大革命”期间拆毁。
源头庙,建于康熙年间,庙址位于察右前旗固尔班布拉格拉布浪(汉意后泉)的地方,故称源头庙。该庙原为正红旗九苏木之庙,有活佛1名及100多名喇嘛,有两座经堂和1间仓库。到光绪年间该庙香火逐少,遂迁至三岔口阿拉盖图,但庙的规模较前小了许多。
太喇嘛庙,蒙古语庙名阿登布什,汉意为金腰带庙,建于康熙年间,位于察右前旗煤窑毫赖沟西南山洼里,原为正红旗十苏木之庙。庙的规模宏大,大佛庙设有主经堂,西面建有3丈高的白塔。东北面是活佛床和喇嘛食宿房屋,有庙地50余顷,300多头牛羊,最兴旺时有喇嘛100多名。该庙于1944年秋,因降雨半月有余加之地震,大殿倾倒,但两侧白塔和活佛床没有受损,1951年,由集宁县拆除。
那木乌素庙,汉意为静水庙,建于乾隆年间,为正红旗三苏木之庙,位于今察右前旗境内固尔班毫欠营北。该庙规模较小,有15名喇嘛,庙地10顷,清末该庙被拆毁。
穆尔固楚克庙,俗称红旗庙,建于清朝前期,位于正红旗第六、第七苏木(今察右后旗锡勒乡境内),占地900平方米,主殿为两层阁楼。周围还建有满静独贡、萨黑古斯独贡、四大天王庙、努奈庙及吉萨等公房50间。该庙在青海广慧寺内专门建有活佛修行和研究佛学的葛根仓,在北京雍和宫南建有仓房,在张家口、多伦、科布尔等地均建有一定规模的仓房。该庙在极盛时期有100多名喇嘛。该庙在1941年被烧毁。
花庙,建于1830年(道光十年),位于正黄旗十二苏木和十三苏木交界处(今察右后旗乌兰哈达苏木阿达日嘎嘎查境内)。朝克沁独贡占地280平方米,为二层楼。汉名为福远寺,蒙名为好拉岱更都尔宝音尼胡日特格齐苏莫。主独贡西南有一座天母庙,占地67平方米,东南有小庙一座,庙内收藏有《甘珠尔经》。该庙极盛期有喇嘛81名。花庙毁于“文化大革命”时期。
巴达玛图庙,俗称小庙子,始建于1741年(乾隆六年),于1754年正式落成。一说建于1728年(雍正六年),于乾隆六年建成。位于正黄旗境内(今商都县十八顷镇小庙子嘎查)。该庙占地11.2万平方米,有8座庙宇组成,即莲蓬寺、久达布独贡、王独贡、赛好斯独贡、丁可儿独贡、玛布独贡、古希格独贡、得勒海独贡。藏有经卷470部,鼎盛时期有喇嘛500余人。该庙于1967年“文化大革命”中夷为平地。
马王庙,建于1666年(康熙五年),位于商都牧群的宝音德力格尔山阳坡处(今化德县白土卜子乡大庙沟村西)。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由康熙皇帝赐名为广益寺,并赐给一尊50两重的哈音海尔瓦银佛(汉意马头金刚佛),从此该庙又称哈音海尔瓦庙,俗称马王庙。最初由一名西藏藏族喇嘛所建,十几年后有僧众五、六十人。1730年(雍正八年),藏族喇嘛圆寂时,选定19岁的斯琴为转世活佛。1736年(乾隆元年),斯琴活佛赴西藏朝觐七世达赖嘎拉桑扎木苏,七世达赖授予斯琴活佛却日学位,并赐给佛教法规《扎雅格经》。1743年(乾隆八年),斯琴再度赴西藏,取回《甘珠尔经》。1791年(乾隆五十六年),斯琴(80岁)进京朝觐乾隆皇帝,赐给斯琴达喇嘛度牒,并赐给《丹珠尔经》一部(现存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该庙在1742年(乾隆七年)和1791年(乾隆五十六年),曾进行扩建,具有相当规模。1887年(光绪十三年),又将朝克沁殿扩建为81间,有僧众1500人。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时,僧众达2000余人。分五个学部,有大小殿堂18个,设5个学部,5个庙仓,喇嘛住宅达500多间。该庙在清末民国初,因战乱多次被洗劫,逐渐衰落。1936年(民国25年)时被迫迁址于今锡林郭勒盟镶黄旗哈音海尔瓦苏木驻地,其规模大为缩减。
巴达格寺,建于1716年(康熙五十四年),位于镶蓝旗境内(今卓资县巴音锡勒镇召庙村)。该庙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有各类殿堂33间,有庙室住房130间,喇嘛最多时达60多人,有庙地300余顷。该庙在1945年2月8日发生火灾,正殿被烧毁,寺庙其余殿堂和房屋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拆除。
汇祥寺:位于凉城县三苏木大庙村,俗称东大庙或红旗大庙。蒙古名为阿拉腾锡力图召或吉楞布庙。最初建于明末清初,后经几次扩建,到康熙年间初具规模,占地50多亩,建筑面积达26亩。有喇嘛99人,香火地60顷。主殿为二层,东西活佛楼亦为二层,全寺有砖木结构房182间。有活佛一名。据《宁远厅志稿》载:“殿里设玉床一座,长六尺,宽四尺,在靠墙前有玉栏杆。”此寺在1939年毁于战火。现仅留残砖破瓦一堆。
荟安寺:位于凉城县厢黄地小召村,因靠近岱海也称之为代噶召或大海庙。俗称七角庙或七济庙。蒙古名为呼达拉—吉尔嘎朗图苏默。建于1773年(乾隆三十八年),是雅克察尔济呼毕汗修的,为今呼和浩特市崇福寺(小召)下院。有乾隆皇帝御赐匾额。其建筑规模不十分宏伟,然红墙绀宇,掩应在青山碧水间,其风景也不亚于其它寺庙。每到盛夏,崇福寺的陀音活佛来此避署,有喇嘛44人,“文革”中拆除。
此外,分布于正红旗的有阿拉坦布素庙、穆尔图楚克庙、布尔葛素台庙、珠勒奇庙,吉胡兰图庙;分布于正黄旗的有毕尔吉庙、麦达尔庙、胡图克图庙、大吉庙,阿尔雅布拉庙、那木乌素庙、可可乌素庙、高昆布尔葛索台庙、扎斯庙、古喜庙、诺海庙、曼奇庙等;分布于镶红旗的还有拉拜庙、哈那哈达庙、海柳台庙、三角庙、哈丹呼绍庙;分布于镶兰旗的有玛尼图庙。
分布于今乌兰察布境内的其他寺庙有如下几座:
金龙大王庙,位于丰镇市内的一座保护较完整的古庙,1814年(嘉庆十九年),由丰镇厅同知孙音修建,将原辽朝所修小祠移于飞来峰山顶,并新建大殿3楹、寝宫3楹,供金龙大王神像。1822年(道光二年),丰镇厅同知奎斌再次重修。1827年(道光七年),又修东南隅的吕祖庙两间。1840年(道光二十年),同知联绶在寝厅右侧建保健圣同祠,左侧建增福财神祠,油酒仙翁祠附祀财神祠内。1852年(咸丰二年),同知恒祐再次重修。1950年,庙内神像全部拆除,建筑保持原样。大王庙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望海楼、碑亭和雨磨。望海楼耸立飞来峰最前端,似临空悬浮,楼前原为海子,后海子水干枯变作草滩。滩中的几眼清泉,俗称“灵泉”。碑亭大多数是丰镇儒生所书刻,以郝鸣銮先生书碑为最佳,碑文记录了大王庙的历史及其丰镇的重大事件,石碑现已不存。在寺院吕祖阁门前有一石柱,径逾尺半,高约3尺,呈八棱状,周围篆满文字,上有盖顶,状以经幢,俗称“雨磨”。相传大王庙所供之神谢绪是龙王四子,是人们心目中抗虐除暴的英雄,他死于农历五月十八日,为了纪念他,每年这天在丰镇城都行庙会,一直相延。
关帝庙,始建于1743年(乾隆八年),位于丰镇城东,饮马河西岸老爷庙街,关帝庙俗称为老爷庙或武庙。历3年建成,后曾数次修葺扩建,该庙的三楹庙门加之牌坊石狮和铁旗杆。庙内光线极暗,设置奇特。该庙于1958年被拆除,生铁旗杆亦毁。
火神庙,建于1795年(乾隆六十年),位于丰镇厅城内。有正殿3间,配有太阳阁和两仪门。火神庙供奉老君、鲁班、吴道子、孙膑和太阳神。该庙亦于1958年被拆。
龙王庙,建于1742年(乾隆七年),位于丰镇厅城内,与关帝庙毗邻贯通,后经多次增建和修葺,设有牌坊而无山门,只以关帝庙为总门。该庙东西各置走廊,东绘青龙,西绘火龙。廊道因历年祈雨树碑,形成碑林,颇为壮观。正殿通道中央置一铸铁大鼎,供燃香,鼎趺高2丈,顶高3尺,径逾3尺。有大殿3楹,供奉龙母和四海龙王。东配殿供八蜡神和霜神,西配殿供金龙大王和先农。该庙亦于1958年被拆除。
城隍庙,建于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位于丰镇厅城内。1795年(乾隆六十年)曾增设抱厦禅室,重新彩画内外殿宇。1828年(道光八年)重修。城隍庙筑有大殿三楹,供奉城隍。东西廊列十司神鬼。土地神殿后有寝宫三楹,旁列城隍女使名位。正殿前有东西两个小院,庙门前有马殿、钟鼓楼、石狮和旗杆林。该庙亦于1958年被拆除。
关帝庙,建于1756年(乾隆二十一年),后重修于1819年(嘉庆二十四年),位于宁远厅城文庙巷,为募化而建,占地5亩多,有主殿及庙房35间。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唱关帝庙磨刀雨戏一次。该庙于1938年因战乱被毁。
关帝庙,建于1802年(嘉庆七年),位于今凉城县天成乡天城粮站北院。庙内现存“万载流芳”石碑一块,碑的铭文有“大清嘉庆七年”字样。该庙占地近1000平方米,正殿两侧各有东西厢房3间,东厢房已拆除。正殿至今犹存。
城隍庙,建于乾隆年间,位于宁远厅城西街,占地10亩多,该庙统右玉、和林格尔厅和宁远厅3地,为府城隍庙,规模较大。该庙正殿毁于1942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又将所剩的岳楼拆除。
清真寺,建于1831年(道光十一年),位于丰镇厅隆盛庄小北街礼拜寺巷。寺门悬挂“龙牌”,寺内分内外两院。占地1100平方米,建筑工艺既保持了回族风格,又有地方特色。该寺于1927年(民国16年)大殿又加盖一层。“文化大革命”期间清真寺财产受损,建筑残毁。1979年对该寺拨专款进行修缮,外貌和内部设施基本恢复了原貌。
我们可以看出位于四子部落旗和察哈尔右翼四旗境内的寺庙,均为喇嘛教之寺庙。位于丰镇、宁远厅的寺庙,除回族特有的清真寺外,其余寺庙多为道教、青衣佛教之寺庙,为汉民所建,是清前中期放垦的时期产生的建筑物。当时有喇嘛教、汉传佛教、道教及伊斯兰教在境内流传。
转载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