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武城到黄骅多少公里,大城县到黄骅多少里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0-28 19:24:02

大运河故城段景观带。故城县委宣传部供图

衡水故城,就有这样一段省界河道。

2019年8月14日,衡水故城县运河文化展览馆侧畔。

小广场上,老人正随着欢快的音乐跳广场舞,一旁的抑澜亭里,有人在下棋。小孩子则三五成群,追跑戏耍。

发生在卫运河畔的这一幕,看上去只是寻常的乡间文化娱乐,实则却是一场跨省的交流。

故城县与山东武城县隔河相望。

65岁的武城人陈宏发,每天上午都要骑10公里的电动车,赶来这里与棋友*上几盘;喜欢跳广场舞的故城人李秀兰,也热情地向记者介绍经常和她一起跳舞的山东武城的老姐妹。

武城人跨省来故城下棋、跳舞,故城人跨省去山东赶集,在当地是平常事——卫运河划定为两省省界只有50多年,两县许多人都有跨省亲戚。

事实上,在运河两岸的馆陶和冠县、临西和临清、清河和夏津,卫运河都承担着一河分冀鲁的省界功能。

卫运河的上游,则是一条名字听上去更像自然河流的运河——卫河。

在邯郸馆陶,徐万仓村是个曾饱受水患之苦的运河村庄,漳河、卫河两条大河在这里汇流,形成卫运河。

漳河是自然河流,流经邯郸馆陶、大名的卫河,却不全是。

历史上,卫河的部分河段是人工开挖,它的前身,可追溯到三国时期的古运河“白沟”。

因此,河北境内61公里的卫河,也属于大运河河段。

除了地上的运河河道,还有地下的运河遗址。

截至目前,在邯郸馆陶、魏县、大名的地下,考古工作者已探明了3处、共40多公里的隋唐大运河永济渠故道遗址。它们,也是大运河河北段的一部分。

还有更多的永济渠故道遗址,因改道而沉睡在地下,等待未来的考古发掘。

从武城到黄骅多少公里,大城县到黄骅多少里(5)

大运河故城段景观带,一条运河大桥横跨河北、山东两省。故城县委宣传部供图

地图二维平面上的大运河河道,折叠了时间轴。事实上,530多公里的大运河,建造时间跨越了1800多年。

2019年8月17日,邢台临西摇鞍镇。

一条排灌渠自南向北穿越小镇。

它是邢台临西、威县和邯郸馆陶三县的排水灌溉渠,建于1958年,当地叫它卫西干渠。它的渠首,就在漳、卫河汇流的馆陶徐万仓村。

考古工作者勘探发现,就在这段排灌渠下大约5米深的地方,埋藏着一条距今1800多年的古运河故道——白沟。

白沟,大运河河北段中最古老的一段运河工程。

它始建于公元204年,是曹操为北征乌桓而修建,比全国最早的人工运河邗沟,只晚了690年。

这一条“白沟”,并非保定高碑店境内著名的箱包之都,而是指河南滑县宿胥口至河北邢台临西、威县的一段黄河故道。在曹操时代,这段黄河故道虽然还有水,但水量已不足以通航。

“白沟要行船,首先要找到充足水源。”沧州市文物局副研究员郑志利说。

《水经注》讲述了曹操找水源的办法:“遏淇水东入白沟。”

淇水,原是黄河北岸一条支流。曹操在淇水入黄河河口北侧(今河南滑县宿胥口)修筑拦河坝,同时开凿了一条向北的渠道,将淇水引入白沟。

乌桓远在辽宁,只有白沟并不行。此后,曹操在华北平原上又修建了平虏渠、泉州渠、新河、利漕渠等多条运河,直逼前线——今天的人可能想象不到,在曹操时代的燕赵大地上,人们可以乘船从邯郸、邢台直达冀东的唐山。

公元207年,借助运河补给,曹操大破乌桓,统一北方。

2019年8月23日,邯郸馆陶县,永济路。

这段县城的东外环路,全长约1.7公里。从这里驱车向北约300公里,可到达沧州市区的北环,那里,也叫永济路。

相隔300公里的两条路会重名,并不是巧合,而是因为它们都曾依傍同一条人工河——永济渠。

公元608年,隋炀帝为东征高丽,修建了隋唐大运河的北线——永济渠。

“河北南北虽然有曹操时期的运河、自然河道贯穿,但深浅不一,航路不畅,难以满足航运需要。”郑志利说。

永济渠不到1年便竣工,永济渠全长1000多公里,从今河南武陟经河北、山东、天津直至北京。

如此之快,主要是因为几乎没开挖新河道,只是将原有河道疏浚、扩宽,统一标准,提升等级。

升级后的永济渠有多宽?

据唐代《元和郡县志·永济县下》记载:“永济渠在县西郭,内阔一百七十尺(约52米),深两丈四尺(约7.4米)。”

今天,地图上已无“永济县”。通过史籍,馆陶县志工作者推测,它的治所,应在今馆陶县路桥乡木官庄村东北。

考古工作印证了这一推测。

上世纪90年代,就在这一带,我省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处长十几公里的永济渠遗址——与今天流经馆陶的卫运河比照,运河在1200多年里,仅仅向东迁移了约6公里。

2019年8月15日,邢台郭守敬纪念馆。

馆前广场上,伫立着一尊郭守敬的塑像——这位祖籍邢台的元代科学家,身着长袍,头戴乌纱,手持图纸,目光笃定地望向远方。

郭守敬,元朝京杭大运河的总设计师。

1271年,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1276年,元军攻克南宋国都临安(今杭州)。

新的王朝开始考虑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实现京、杭直航,不再绕道洛阳。

纪念馆中,一幅《郭守敬勘察线路示意图》,清晰标记了时任都水大监(相当于水利部长)郭守敬,在河北、河南、山东、江苏之间的考察路线。

最终,他提出在山东修运河,连通河北、江苏,实现京、杭直航的方案。其中,主持会通河一段开凿的,也是一位河北人,与郭守敬并称元代水利史上“双子座”的沧州水利科学家——马之贞。

此外,在北京,郭守敬还主持修建了通惠河,打通了通州到北京皇城的“最后一公里”。

1293年,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

与隋唐大运河相比,航道缩短约900公里,这是今天从北京到南京的直线距离。

京杭大运河的“截弯取直”,对河北境内航道格局影响不大。

邢台临西至天津的永济渠,依然是京杭大运河的主线。临西上游的永济渠,虽变身为京杭大运河支流,但仍是冀南通往京津的水上要道。

但是,京杭大运河对于河北的意义,已与隋唐永济渠全然不同。

“国都迁至河北以北,南北物资进出京,必过河北。河北沿线城市的政治、经济地位得以提升。而且,河北可以直接与富庶的江南贸易往来,河北人的视野和脚步,沿着运河北上、南下,继而出海,走向世界。”郑志利说。

●工程背后的智慧

从武城到黄骅多少公里,大城县到黄骅多少里(6)

大运河河北段世界文化遗产点沧州市东光县连镇谢家坝。

2019年8月2日,沧州市区,清池南大道与九河东路交叉口西北,大运河湾生态修复区。

在这里,大运河河道拐了一个独特的“Ω”形大弯。

公园的南门,在清池南大道与九河路交叉口的西北,这里有一条浮桥连通公园内外。不巧,当日维修,禁止通行。因此,在此落脚的游客要进公园,需得沿河绕大半个圆,从位于公园西侧的正门进去。

10分钟,20分钟,30分钟……省南运河河务管理处高级工程师董肖丽和记者走到公园内浮桥的对岸,用了足足40分钟。

南运河上,眼看着近在咫尺的两地,要到达,却经常要绕很大的弯。这弯,就是大运河南运河段的魅力和精华。

要领略“弯”的神奇,航拍是最好的方式。

如果你有一台视角足够大、足够清晰的航拍机,能够从沧州市区一路向南飞到山东德州,就能目睹更神奇壮观的景象:沿河近100公里的河道上,近百个“Ω”形的“大弯”一路交错排布,九曲回肠。

当初运河河道的设计者,为什么放着直道不走,“舍近求远”偏要绕弯呢?

这,要从南运河所处的地势说起。

在山东德州,有一座著名的水利枢纽——德州四女寺水利枢纽。

这里的河底高程为15.27米,而南运河最低点天津海河三岔河口,河底高程为-3米。

两地总落差18米多,相当于6层楼高。

“众多弯道,是自然和人工合力塑就,它们的存在,可以有效减小河道高度落差,保证行船更平稳,同时消解水势,减少堤坝受力。和盘山公路、‘之’字形铁路的设计异曲同工。”省南运河河务管理处退休专家张金轩解释。

这种设计思路,称为“三弯抵一闸”,在南运河上应用最为广泛。

“德州四女寺水利枢纽至沧州连镇谢家坝,直线距离为52千米,总落差4米,其间共有大小87个弯道,河道被拉长到95千米,河道纵比降减少了近一半,水流流速也大大减缓。”张金轩举例。

不过,即便如此,在大运河弯道上,仍会有激流险段。

为保护险段所修建的堤坝,就成为展现古代水利技术水平的另一个样本。

2019年8月3日。

从沧州市一路向南,驱车70余公里,记者抵达东光县连镇。

站在运河西岸,对岸一座约三人高的大坝,展现在眼前——东光县连镇谢家坝。

谢家坝所在地是典型的险段,没有大坝前,河道经常决口,危及堤旁村镇。

谢家坝建于清朝末年,坝体全长218米,厚3.6米,高5米,是大运河河北段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两个遗产点之一,也是我省仅存的两处夯土坝之一。

它应用的,是古代一种相当成熟的筑坝技术——“糯米砂浆”筑坝技术。

“当地乡绅从南方购买大量糯米,组织人力用糯米熬汤加灰土与泥土混合筑堤。堤坝的夯土层以下,用毛石垫层,坝基是原土打入柏木桩筑成。”东光县文保所所长李天峰说。

堤坝筑成后,极大保障了周边村镇的安全。

2012年,我省文保部门按当年工艺对谢家坝进行修缮,用了约2万斤糯米。

“当古建修复人员试图用电钻向坝体内打木桩时,发现比一般的夯土要费力得多,坝体的坚固可见一斑。”李天峰说。

除了糯米大坝材质上的科学,还有一些“个性”的堤坝,因地制宜,寻求形态上的创新。

2019年8月14日,衡水故城郑口镇运河大桥。

站在桥上向西南眺望,能看到六座南北排列的堤坝。这就是郑口挑水坝,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六座堤坝建于民国时期。

郑口挑水坝与谢家坝形态明显不同。六座堤坝两两间隔几十米,编号从南向北为1至6号,坝体形状呈倒“U”型,向河道一侧凸出,像巨大的桥墩。

间隔排列的堤坝,如何发挥作用?

故城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姜玉岭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凸出的堤坝,就像迎着水势打出去的“拳头”,直接消减了水势。

“细看会发现,六座坝坝头形状、凸出方向都不一样,因为每新筑一座坝,设计者都会在老坝基础上,重新选择最合适的‘出拳’角度。”姜玉岭说。

就这样,水冲一段堤,加修一座坝,六座挑水坝合力,彻底遏制住了肆虐的洪水。

>>水自何来

从武城到黄骅多少公里,大城县到黄骅多少里(7)

沧州博物馆内陈展的明清沧州古城沙盘。

大运河河北段的运河遗产类型非常丰富,但时间依然让一些遗迹湮没在历史之中。

2019年8月14日,故城运河文化展览馆。

故城文化馆馆长李志勇手机中有一段一直舍不得删除的视频。

“搭锚——喔喔——喂嗨——唻嗬——”老纤夫、故城人王振江一开嗓,起锚号子高亢有力、苍凉悠长的调子,一下把人们带回昔日舳舻相继、帆樯如林的大运河上。

视频中这位老纤夫,是故城“漳卫南运河船工号子”传承人之一,老人前不久去世了,如今,这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已寥寥无几。

“上世纪70年代南运河断航后,再也看不到纤夫的影子,听不到船工的号子,夯土纤道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李志勇说。

如果大运河纤道尚还存在,应该在哪里?

“沧州段的南运河纤道,只在运河西侧有,东侧是没有的。因为这一河段,船北上是顺水,南下是逆水,纤夫主要在运河西侧拉纤。”沧州区域文化研究所所长孙建说。

而在北运河上,昔日的纤道主要在河东。

纤道在南运河、北运河上一西一东的分布,透露了一条关于大运河重要却常被人忽视的信息——水源。

运河水是从哪里来的?

“上游”。许多人会这么回答,但上游又在哪里?

大山孕育大河。

“北运河、南运河的主力水源,分别来自燕山和南太行山里发育的河流。”张金轩指出地图上两道山脉。

北运河的上游,是永定河和通惠河;南运河的上游,是漳河和卫河。

除了漳河、卫河,南运河还有一个次要水源——从山东泰山发源的汶水和泗水,以及黄河水。

“由于山东局部地势高,挡住运河水大规模北流,所以能够流到南运河的水比漳河、卫河少得多,太行山水源充足,南运河不依赖山东水源。”张金轩说。

南运河,曾是海河流域航线最长、航运之力最大的一条河流。

不过,河流中的泥沙,也一定程度造成南运河河床的淤积抬升。

断航前的南运河,是一条半地上河——河床在地面以下,水面在地面以上。

于是,南运河上一直有一个专门的工种——浅夫,负责清理淤积的泥沙。

“南运河每隔2年就要在冬季雇佣浅夫们挖浅,将淤泥就近摊埋在堤防上,以保证河水的深度能够行船,同时使堤防有一定高度和宽度。”王健爽说。

南运河河床高,水源充沛,所以要经常对抗洪水。

2019年8月8日,山东德州武城县,四女寺水利枢纽。

这里,是大运河上重要分水点,全长二百多米,东西架设南运河、漳卫新河、老减河三座分洪闸。

这座不在河北的水利枢纽,从1958年建成之初,就有效减小了南运河的泄洪压力。

根据当前水利规划,四女寺枢纽上游的卫运河,河道设计流量是每秒1500立方米,漳卫新河可以分洪的设计流量是每秒1200立方米。这样,留给南运河的泄洪流量只有每秒300立方米。

大运河水量从充沛到短缺,最明显的转折,发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新中国成立后,本着兴利除害的原则治理大运河,在永定河、漳河、卫河上游修建多座水库,加之农业、工业截留用水增多,到上世纪70年代,河北境内大运河彻底断航。

探明大运河的水源,就更加意识到水的宝贵,感念太行山、燕山对大运河航运的支撑、对河北运河城市的滋养。

根据通武廊(通州、武清、廊坊)三地协同规划,2020年,北运河将实现旅游性通航,古老的大运河,有望再次焕发新的生机。

>>功能变迁

从武城到黄骅多少公里,大城县到黄骅多少里(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