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武城到黄骅多少公里,大城县到黄骅多少里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0-28 19:24:02

隋代运河开凿场景复原场景。

运河,是应航运的需求而生。在历史上,大运河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航运。

要顺利发挥航运功能,只有河道、堤坝和水源还不够。古人很早就意识到,至少还需要一个调蓄水量的“阀门”——闸和减河。

沧州市区向南行驶大约15公里,是南运河上一处重要“阀门”——捷地分洪闸和捷地减河。

捷地,也曾是大运河的险段。

捷地的地名,最早见于《明世宗实录》,因当地时常发生洪灾,竟得名“绝堤”!其后逐渐谐音,演变为今天的“捷地”。

捷地分洪闸和捷地减河始建于明弘治三年(1490年),乾隆年间改闸为滚水坝,自动调蓄洪水。1911年将坝改成溢流堰,1933年华北水利委员会将溢流堰改为如今的8孔闸。

走在捷地分洪闸南端的堤岸上,脚下,是一块块巨大的青色条石,用来固定条石的铆钉锈迹斑斑,许多已经脱落。分洪闸闸墩之间的铁质闸门紧闭,两侧的河道内,已无河水。

2006年,捷地分洪闸作为历史文化遗产被保护起来,在其南侧建了新闸。

闸和减河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不熟悉“减河”一词意思的人,往往会把它错写作“碱河”。其实,“减”是“分流”之意,减河,就是分流洪水的人工河。

“闸和减河配合使用,可以有效调控水位。枯水期可以存蓄河水,保证通航需要,汛期可分泄南运河河水入减河,减少水灾隐患。”省南运河河务管理处捷地闸所主任张树海说。

这些古老的河工设施,展现了明清水利工程技术发展水平,也为研究我国古代大运河体系给排水规划及减河设计,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有了闸和减河调控水位,船,才有用武之地,运河的运输功能才能充分发挥。

在大运河上穿行的,都是多大吨位的船?

2019年7月17日,沧州博物馆“大运河北”展厅。

一艘长15米的、宽4米的大木船“停泊”在展厅内,高高的桅杆上升起白帆,气势威武雄壮。

通过声光电技术,游客登上大船,可以体验在大运河上驾船航行。

“民国时期南运河上,可通行100吨级船队。这些船结构独特、用料考究、木材优质、外形别致,很有气势。更常见的是几十吨的商船和货船,货船无论南上北下,都预定好要装的货物,很少空驶。”王健爽说。

在查阅大运河河北段史籍资料时,我们找到了一张上世纪天津造船厂生产的楠木大木船的黑白老照片。

“这种大木船用料讲究,以上等松木为主料,再选用最好的楠木,制成五寸高、四寸厚的卡子,镶嵌在船舷的周边。太阳一照,紫红色的楠木、黄色的松木反射出耀眼的光,非常好看。”李志勇说。

南运河,每年有300多天航运期,直到上世纪50年代,还有相当规模。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公路、铁路等陆路交通迅猛发展。如今,舟楫相连的大运河航运,就只停留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之中了。

不过,因为河道、河堤仍在,现在的南运河,正在发挥一个重要功能——南水北调东线输水。

2019年6月21日,天津九宣闸。

随着闸门缓缓落下,为期两个月的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北延应急试通水结束。

此前的2个月,通过山东省武城县六五河节制闸,长江共向天津、河北、山东输送了6868万立方米的水量。

输水,将成为南运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重要功能。沧州、衡水的地下水资源也因此获得补给。

●运河商业的地理解码

>>运河贸易

从武城到黄骅多少公里,大城县到黄骅多少里(9)

大运河衡水景县华家口段,运河滋润着燕赵大地。记者田瑞夫摄

如果说长城是凝固的历史,大运河就是流动的文化。

运河因“运”而生,最初修筑运河的目的,首先是满足物资运输的需求。

大运河上的船,都载着些什么呢?

最重要的便是漕粮。

2016年6月,邢台临西仓上村村南。

临西县文保部门对辖区内隋唐永济渠故道调查、勘探时,在这一带发现了一处唐代大型粮仓遗址。

“当时探明的遗址面积近5.2万平方米,有19个圆柱形大仓囤,每个直径6米到10米不等,四周是夯土仓壁,中间由柏木立柱支撑仓顶,从中我们发现了陶瓮、执壶、碗盏和一些粮食碳化物。”临西县文保所所长张霞说。粗略估计粮仓容积约在150万石左右。

在临西发现唐代粮仓,并非偶然。

在唐代,临西县域属当时的山东临清。临清,在唐代素有“国之北库”之称,是唐代重要的官方仓储,即今天的“国家粮食储备库”。

大运河,一直被历朝视为“国家命脉”,正是因为能发挥运输漕粮功能。

在运河沿线,除了临清,还有天津、德州、徐州、江宁等多个大型粮库,它们多者能存粮数千万石,少者也达上万石,发挥着保障京城供给、灾荒赈济、平衡粮价的作用。

盐的运输,在大运河上也处于重要地位。

2019年7月16日,沧州黄骅长芦盐场。

蒸发池旁,晒好的盐被堆成一垛垛盐坨,大型运输车在盐场往来穿梭,这些海盐将被运往加工车间,分装成袋,销往全国各地。

这里,2018年的海盐年产量为119万吨,占据全国海盐总量的四分之一,是我国最大的盐场之一。

沧州,在清雍正以前是北方最大的盐运码头,管理长芦盐业的机构名为长芦盐运司。

“长芦盐区是内海,风浪小,卤水含盐度比较高,盐质量好,价格低,被称为‘芦台玉砂’。”孙建说。

“南来载谷北载鹾”,描绘的就是大运河上北上的船载着粮食,南下的船载着盐的情形。

运输官粮、官盐,是大运河自隋唐起就承担的使命,但让大运河河北段大放异彩的,是明清时期大宗商品贸易的繁荣。

特别是适合水运的物产,借由大运河北上、南下,闻名各地。比如,主产区在北方、受许多南方人喜爱的干果——枣。

2019年9月13日,中秋节。

在沧州创业的杭州人王启元要回老家探亲,特地在行李箱里装了几盒沧州的金丝小枣。

“枣皮儿薄肉厚,汁多核儿小,剥开了,金黄蜜丝还连着,一入口,真是香甜。”王启元至今还记得小时候在杭州老家,第一次吃到沧州金丝小枣的感受。

“沧州枣最早的市场,在沧州城西大运河西畔,在明末清初已经有一定规模,通过运河,北上京城,南下江浙闽粤,是远近闻名的运河特产。”孙建说。

还有一种运河水果,它比金丝小枣更适合水路运输,沧州泊头的特产——泊头鸭梨。

“鸭梨含水量大,最怕磕碰,水运颠簸小、运量大,最合适。天津是运河上泊头鸭梨的主要集散口岸,今天的天津鸭梨,产地之一就是沧州泊头。”孙建说。

2019年10月3日,国庆假期。

沧州青县大马庄现代农业园停车场,北京、天津车牌的旅游大巴和私家车随处可见。

“一到周末或节假日,许多京津地区的游客会自驾或随旅游团前来,园区的特种蔬菜不仅销往京津高端市场,还把京津游客引到青县来。”园区总经理李志彬说。

“早晨青县棚中菜,午间京津盘中餐”。青县在京津蔬菜市场的地位,可见一斑。

青县集中种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当时,青县就是贡菜的基地。现在,每年向京津输送优质蔬菜100多万吨。

“一亩园胜过十亩田。青县人能够选择种菜不种田,一定程度上是大运河长期的滋养,带给了当地更优良、肥沃的水土条件。”李志彬说。

河北的小麦、棉花、食盐、水果、蔬菜,北方的煤炭、砖石、生铁、粪肥、皮毛,南方的稻米、丝绸、茶叶、铁器、竹器、木料……大运河这条黄金水道,不仅让各地互通有无,还孕育了沿岸一座座城镇。

>>运河之城

从武城到黄骅多少公里,大城县到黄骅多少里(10)

沧州大运河湾生态修复区鸟瞰。傅强摄

大运河孕育着一座座沿河城镇,它们萌兴、发展、壮大。

郑口、泊头和沧州,是大运河河北段三座典型的运河城镇。它们用各自的发展史,勾勒出一副大运河沿线城市的发育、进化图谱。

8月14日,衡水郑口镇运河大桥。

姜玉岭站在桥上,遥望对岸,河道最宽处,近200米,大运河在这里拐了一个大弯,

这个弯,为郑口能够从普通村镇发展为运河商贸重镇提供了“地利”。

“弯,不只为降低落差,运河上背风的港湾,就像‘大型停车场’,是理想的泊船之地。航运时期,郑口码头最多能同时停泊日装卸量三四十吨的船只50多艘。”姜玉岭说。

大运河河北段上,大多数城镇都和郑口一样,以“弯”为原点,迈出了发展的第一步。

“小天津卫”郑口镇,就是其中典型的一座。

到了清朝中期,郑口涌入大量外地资本,成为全县最发达的市镇。

晋商的大染坊,浙商的竹货店、丝绸铺、茶叶铺,山东商人的药材铺,加之大小饭店、大车店、银号……鼎盛时期,百余家商号、八方客商都聚集在郑口。

但运河的断航,让主要依赖码头转运贸易的郑口,失去了继续发展壮大的机遇,只停留在了“镇”的规模。

与郑口有相似发展经历的,还有东光连镇、吴桥桑园镇和安陵镇。

相比之下,同样在“弯”中孕育的泊头镇,则迈出了由“镇”到“城”的一步,完成了从商贸集镇向工业化城镇的转型。

2019年7月17日,沧州博物馆“大运河北”展厅。

泊头火柴工厂不同时期生产的火花,集中陈列在一个展橱内。大多数火花上,都有两个醒目的大字“泊头”。这是属于几代人的共同记忆。

今天,泊头火柴已经成为历史,但它1912年诞生时,却是照亮泊头工业化转型的星火。

泊头,曾是和郑口、连镇、安陵一样的运河码头,但它东西有南皮至交河的官道通过,处在水陆十字交叉地带,底子更厚、规模更大。

“明朝万历时期,泊头镇就筑有土城,这是北方大运河沿岸少有的镇级城池。”孙建说。

到晚清、民国时期,在运河航运尚未中断时,沿河巨镇泊头已开启工业化转型的大门,这是铁路带来的机遇。

1911年,泊镇站随津浦铁路通车而设立。

借助铁路运输,泊头的火柴制造、冶炼铸造、雕版印刷、烧造工艺等产业,得到较充分的发展。

今天的泊头,以铸造、汽车模具、环保设备、工业泵阀为主导产业,成为沧州城乡经济产业链的重要一环。

而且,石衡沧港泊头段高铁预计今年年内开工,新的机遇即将拥抱这座运河古城。

盘点整个大运河河北段上的城镇,发展体量最大的,当属沧州。

沧州能脱颖而出,发展成大运河河北段唯一的地级市,寻找其内生力,或许可以先关注一座门。

2019年7月17日,沧州博物馆“大运河北”展厅。

王健爽将激光笔的光束,落在了明清沧州古城沙盘西南角的一道独特城门——小南门上。

与传统古城设置东南西北四门不同,沧州古城有五座城门。

为何要开这第五座门?

“小南门为繁荣运河贸易而设。离运河最近的城门本是西门,但西门与运河之间的贸易带南北狭长,东西向太窄,只有100米左右,处在城西南的小南门一开,贸易带向西南延伸,运河贸易空间扩大。”王健爽说。

中国古建筑是讲究传统和风水的,在哪里开门都有规矩。

“沧州人因地制宜,敢于打破常规,这是在运河上讨生活练就的闯劲儿。在看得见的资源优势和地利之外,这是它得以壮大的无形内力。”孙建说。

如今,“小南门”虽然随古城墙拆除了,这一带仍是沧州商业中心。而且,它所承载的城市创新发展精神,正推动沧州由大运河走向渤海湾,成为环渤海地区重要的港口城市。

7月30日,省古建研究所。

省古建研究所总工程师赵玲和她的同事,最近正在忙碌一件重要的事。

他们受省文物局委托,正在编制《河北省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专项实施规划》。

为编制这份《实施规划》,赵玲和她的同事对大运河河道、沿线城市村镇及100多处遗产点进行了深入调研,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

规划旨在为河北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确立目标,制定实施措施,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

《实施规划》预计明年出台。

大运河河北段沿岸大小城市新的运河故事和机遇,也即将由此翻开新篇。

大河之北,河湖众多。河北全省河流,分属三大流域、十一大水系,各种河流湖泊、泉流飞瀑类型众多。从永济渠到京杭大运河,从各大水库到南水北调工程,河北人与干旱、洪涝斗争的历程中,修建的人工水体遍布全省。龙生九种,各不相同。河北的河流水系究竟有哪些?这些河湖渠库各有哪些特点,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什么样的功能?敬请关注《大河之北·河湖水系篇》第三单元。 (采访/记者 李冬云 朱艳冰 张近情 王雅楠 执笔/记者 李冬云)

上一页123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