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来看一下专用客车最庞杂的品类——工程类,全年销售747辆、占比1/5,主要品种有检测车、工程车、仪器车和试井车。作为真正的工程性质车辆,工程类在诸多领域都有出镜,不论是城市范围还是石油、沙漠等非道路领域。主要是中巴结构车辆,销售490辆、占比65.5%,其中销量最大的的检测车,主要是宇通T7,用于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等领域。其次则是特种结构车辆,销售238辆、占比32%,主要是东风特汽超龙客车的各种特种系列车辆,这也是其在客车行业的“独门绝技”。另外近年流行的“移动充电宝”电源车,开始出现用纯电动公交车进行改制的倾向,例如南京金龙、中通客车等。但从整体来看,此部分专用客车则是N类货车类工程车辆的补充,读者也应清楚这一点。
后记至此,笔者利用十篇文章,为2019年客车行业系列话题画上了圆满句号。笔者所及的领域,既包括宏观环境、行业格局和竞业信息这些产业分析话题,也包括对公交、营运(客运旅游)、非营运(团体通勤)、校车和专用客车这5大细分领域的盘点,从市场和产品两个维度,完成了2019年中国客车的全景式扫描,试图为行业留下一份系统的资料。
2020年至今,客车行业仍在年初疫情后的元气恢复中。由于不饱和的订单需求,各大车企也多处于萧条状态。但在笔者看来,客车行业的这种低迷并非“世界末日”,其原因如下:
1、根据交通部官方统计,目前依然有27万辆、将近四成占比的城市公交需要更新为新能源,而这至少要行业用3-4年时间,甚至更久的时间来完成,因此城市公交远未到所谓的“饱和期”,而且依然属于大有可为的领域。在氢能时代来临的前夜,公交市场的未来更被看好。
2、从交通运输行业宏观来看,纵然各行各业都存在因人口总量下降而产生客流下滑问题,但“车头向下”的“大改小、多改少”,也使得车辆在维持数量净值的同时,可以通过产品结构的调整来实施变革。例如,此前的2辆12米90人公交客车,可以调整为10.5米80人 8米50人 6.6米35人各1辆的产品方案。或者此前2辆12米56座客运车辆,可以调整为10.99米49座 8.9米39座 6米19座各1辆,这不但可以提供更灵活的座位排列组合方案,在司机驾照选择上也有更宽裕空间。因此在这个“面子已无法决定一切”的时代,车辆小型化是适应客流减少、解决上座率低下等问题的有力方案,并是促进客车行业复兴的有效方式。
3、总体来看,现阶段的城市车辆已成为国家着力发展新能源的重点领域,不仅是城市公交,非营运的团体通勤车辆或城市旅游租赁车辆,以及客车外的城市物流电商配送、邮政、市政环卫等货车、轻客或微面产品,也都再次被提上日程。近期工信部组织召开了城市物流车换电模式研讨会,国家下一步想重点解决的领域也可见一斑。作为更适合纯电动的领域,城市车辆这个概念才是可以被长期把持的领域,因此对于客车行业而言远不必嗟叹,未来行业还将做进一步的调整,进而迎来新一轮的复兴时期。
综合来看,客车行业的短暂低迷其实是行业波动发展的历史路径所致,不宜妄自菲薄,因为我们始终坚信:“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如今,向年轻一代的需求靠拢,迎合他们的购车和出行习惯,灵活组织交通工具搭配,是客车行业未来的发展之道,也是在5G时代、人工智能时代得以安身立命的不二法门。“十三五”时期即将过去,面对更具变革性和挑战性的“十四五”,中国客车行业更值得期待!(完)
图/文:C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