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笔者在薛城区山东煤矿烹饪技术培训中心任教,家住市中区,下班后多乘单位班车回枣庄。也许是职业的原因,从薛城至枣庄近一个小时的路程,乘车人谈论争论的话题都是烹饪技术、枣庄名吃、枣庄食俗、饮宴逸事、食俗典故、民间传说等方面的内容。几个老师傅说得无心,我当时作为经烹饪师资专业大学教育的中年教师,听着则有意,常启发引诱他们话题不断,并把他们的谈话内容,加上笔者个人生活积累亲身经历,利用晚间时间,每晚一篇的将其行成文字,其中就有挎包火烧。
当我把写出的挎包火烧文稿寄往《四川烹饪》杂志社准备发表时,很快编辑部责成一位编辑给我回信,讲明该稿件为什么不能在杂志上刊登的原因。信的内容至今我还记得清清楚楚,主要原因是枣庄的挎包火烧如同陕西面食锅盔,没有什么特色。其实,锅盔与挎包火烧风马牛不相及。陕西面食锅盔鲁南人叫炕饼,枣庄、临沂还挺流行,酵面呛入较多干面经反复杠压成型,再烤制而成。锅盔做成含水分少,可放多日不坏。为什么要列举上述文字,主要原因枣庄有很多很多传统名菜名食名点名吃尚未推介出去,不为世人所知,其中就包括挎包火烧。
挎包火烧,在枣庄十分出名,形似长方形气鼓,外酥脆干香,内软嫩筋道,油润椒香,老少都爱食用。何谓挎包火烧?据说,民国初年激进的青年人刚刚脱掉长袍马褂,把穿国服中山装看成是一种时尚。枣庄人爱把中山装的四个兜习称挎包,烧饼铺的面点师傅,受到中山装外镶衣兜的启发,于是仿制衣服上挎包的形状,做出一种与当地众多烧饼完全不同的面食一一挎包火烧。由于挎包火烧工序做法不太复杂,加上成品口感味道特别,深受大众的喜爱,近百年流传,至今长盛不衰,发展成为枣庄地区人们的主食品种之一。
传统挎包火烧的做法是,取面粉放案板上在中间扒一坑,用开水均匀的将面烫成七八成熟,边烫边拌和,一次烫成,稍凉,案板上垫放适量干面,用手和成软硬适度的面团,用刀切成数块,让面团散尽热气,完全冷却,再揉和成团,盖上一块湿布,以防面团表面皴皮发糨。做时揪一小块面团,揉搓均匀,用擀杖在案板上顺长擀成长1米,宽15厘米,厚0·2厘米的薄皮,用刷子在面上抹上一层植物油,均匀的撒上一些用花椒和精盐擀细的椒盐面。再从面坯一头叠卷五六次,呈宽10厘米,长15厘米的长形饼状,用擀面杖在饼坯上轻轻擀平,用两只手掌内侧按一按饼坯两头,收住口,拿起,将两头收口处折叠到饼坯后面,放案上再用小擀面柱子轻轻擀平,成为宽10厘米,长约12厘米,有十多层的挎包火烧生坯。依次做成多块。
挎包火烧熟制的方法对成品质量至关重要。第一步,将一铁制鏊子支火上烧热,擦净鏊面,把火烧生坯收口一面先放在鏊子上烙一烙,烙成火烧表面稍硬结,翻过来再将另一面烙一烙,待火烧两面均达到稍微发硬后,取下。烙制的目的是使火烧能在烤制时站立得住,不发软,不变形。第二步,把烙成表面发糨的火烧坯子立靠在用砖泥砌成的焦火炉的四壁,炉膛提前生火,利用炉中辐射和对流热将火烧烤成鼓鼓的挎包形,两面呈金黄色,取出即成。烤时要注意找火,不断翻动,使烤出的挎包火烧色泽及成熟均匀。挎包火烧能够鼓起的原因,是由火烧在烤制过程中内部产生的气体无法排出形成的。
烤制好的挎包火烧,外皮呈金黄色,形状似鼓鼓挎包,内软有气,椒盐味浓,吃口表面酥松薄糯,里面柔韧筋道,内部层次分明,薄如厚纸,软嫩油润热香,既可作为小吃改善口味,又可作为主食正餐食用。挎包火烧可夹食狗肉、驴肉、牛肉、猪头肉,是形成枣庄粗犷饮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目前,加工售卖挎包火烧的面点师,在加工方法上多有创新。多是按比例烫面加酵面两碰头,虽然擀制饼坯和烤制方法未变,但吃口味感更具特色。有的烙成饼坯在饼的一头戳一小孔,灌入打散的鸡蛋液,捏住口㨪匀,再入烤炉中烤制,成品蛋香味浓郁,消费者更加喜欢。
来源:微游枣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