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字在隸書中有兩種寫法,一種用宀頭勢,一種用冖頭勢,宀頭勢可以表示房屋,也可以表示覆蓋,「冖」本義是罩東西的布,《說文》:「冖,覆也」,也是遮蓋之義。我最近花了很多時間看楚簡等民間手寫體,冖頭的寫法可能出現得更早。楚簡「宜」大多數頭上用人字形,但人字形寫歪了,就是「冖」。三晉文字也有類似字例,如韓國宜陽戈。所以睡虎地秦簡的寫法,不是根據小篆的隸變,而是承六國古文,一直用到鐘繇、智永、褚遂良,甚至唐《開成石經·爾雅》也用冖頭勢。用宀頭勢的可說是繁寫,用冖頭勢的為簡寫。
惠
沿著這個思路去看智永寫的「惠」字,跟正楷字相比,中間少了兩筆。這很可能不是智永做出的處理,而是歷史上的簡寫。
「惠」字的本字是「叀」,紡錘之形,甲骨文、金文中經常以「叀」替代「惠」。「惠」有兩種寫法,一繁一簡,繁寫紅箭頭所指的這部件,在簡寫中是省略的。後來下面加了「心」,成為「惠」。繁寫從金文到漢隸,自成一系列,同樣,簡寫也有演變的系列,與繁寫相對。智永《千字文》中的真書「惠」字,屬於簡寫系列。草書,無論章草還是今草,也屬於簡寫。
害
再舉一個《陰符經》字例,「害」,正楷字跟從小篆,秦簡有隸定寫法,這是繁體。但在秦簡中已經有省略一筆的寫法,其後漢隸跟從者甚多,隸書和草書都在簡寫系列。這系列還可以往前推溯,茲不詳述。郭紹虞先生說:「羅振玉《殷墟書契考釋》謂『古人文字有繁簡二體』。繁體便于認識,一望可知;簡體便于書寫,不必多費鍥刻之功。」對於智永《千字文》和《陰符經》這些名帖,缺筆的字如能找到源頭,理解會深入很多。
簡言之:
- 任何時候,文字都有正草二體,有繁有簡。
- 智永等字帖省略筆畫的字,往往是當時簡體。
- 所以不能說這是書法創作手法,只是選擇。
避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