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一下,有時缺筆是避諱,通常是整個字少寫一筆。如鐘繇《薦季直表》中「民」少倚戈勢,這是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諱,這本子必然是唐人改的。又如《靈飛經》「旦」字,上面不是「日」,而是「口」,少了一橫,這是避唐睿宗諱,唐睿宗名李旦。從避諱可以確定真跡、摹本、臨本或刻本的大致年分,避諱跟書法沒有關係,你臨帖時候可以照臨,但創作作品時千萬不要照搬,會鬧笑話的。
﹝4﹞增加筆畫。
增加筆畫在真書中也相當多,當然這也是跟正楷字比較,以《陰符經》為例,我選出四個字,這是不是為了大圈取勢故意加筆畫呢?不是。
象
先說「象」字,睡虎地秦簡寫法,最接近小篆,但太相似就很難說是隸書,篆用圓,隸用方,這寫法基本上還是用圓線條。「象」字上中下三部分,隸變主要在紅箭頭所指的中間部分,從甲骨文來看,小篆中間這部分是大象的頭部。其後西漢變圓為方,但也帶來了隸變,或頭部只寫外框,中間沒有一豎,或外框中寫兩豎,多了一豎,兩豎表示眼睛。在真書中,
如隋朝《龍藏寺碑》的「象」,中間也用「四」字形,承隸而來。引人注目的是,下部用駝頭勢解決,把象身和象腳放平了,普通真書寫下部多了一撇,甲骨文、小篆和早期隸字都沒有這個撇,所以《龍藏寺碑》的寫法,有他的道理。
《陰符經》有兩個「象」字,取勢小異,顯然是為了避免雷同,有意做了藝術處理。上部:一個取羊角勢,另一個取向背勢,中部:外框通常是豎筆勢移位,但這裡寫得很扁,且右邊豎筆斜度很大,看作冖頭勢也可以。然後一個取豎橫,為豎筆勢移位,另一個取上字形豎筆勢。下部:左右兩個字取勢相同,先寫柳箕勢,最後撇捺不相交,不是轉而是折,蟹腳勢。總起來說,兩個字的大圈變換,僅僅在上部和中部。這是書法藝術結構的變化,但文字的基本結構,來之於隸字,兩個字是一樣的。
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