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的湃书单,中文原创新书很丰富,不光有杨念群、罗新、昝涛等学者的历史类新书,还有《大国大城》作者陆铭教授的新作。历史人物 城市发展……
《奥斯曼-土耳其的发现:历史与叙事》
昝涛/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6月版
推荐人:郑诗亮
推荐语:
就目前的国际政治局势而言,《奥斯曼-土耳其的发展:历史与叙事》实在是一本“及时雨”般的好书:文风晓畅易读,内容则紧贴时代。虽然国庆长假刚刚读罢帕慕克《我脑袋里的怪东西》的我,对第三章“文学与政治”中有关帕慕克作品的评述最感亲切,但不得不说,第二章“凯末尔主义”与第四章“‘新奥斯曼主义’”才是帮助我们了解当下土耳其的锁钥。要是实在没空,读读附录二那篇访谈《从凯末尔到埃尔多安:土耳其模式的进化》,也是好的。
《半岛:食与自然》
解玉军/著,商务印书馆,2022年8月版
推荐人:于淑娟
推荐语:
对这本书产生兴趣,是因为我的父亲,他的老家在威海。
我小的时候,时不时听父亲念叨起家乡的风土、吃食。在他的回忆中,家乡山上的苹果随便摘来都好吃,出海捕鱼船上烧的鲜鱼特别美味,还有他小时候跟小伙伴们帮着大人剥花生,一边剥一边吃,可香了……我长大后也回过家乡,印象中,关于家乡饮食的味道,一个鲜,一个咸。鲜者,如鲅鱼饺子、海肠饺子、清蒸的螃蟹、虾爬、海蛎子,还有蛤蜊汤做的打卤面。咸者,记忆尤深的是小时候我家饭桌上的虾酱蒸蛋。远在新疆,那时候能得到点虾酱,也是不易,父亲总是很郑重的样子,搞个一小碗,我们都嫌弃,又臭又咸,他却吃得喜滋滋的……所以,我是带着些回味翻看这本书的。
读完获得了什么呢?在作者笔下的一些地方,我重温了我的回忆,比如说到地瓜干儿,“糖霜又白又厚,咬开后金黄半透明,又甜又软”,我记得某年父亲回乡带回来的地瓜干儿是婶婶家的长辈自己晒的,就是这样的,特别好吃。而更多的,是我不熟悉的,是作者对半岛风物、饮食的细致体察,还有独属于她的生活记忆。离乡在外的人,总有心里惦记的家乡风味,或者应该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些特别思念或偶尔回味的味道。到这儿,我又想起小时候吃的一顿饭,父亲做的,做的时候他说年轻时候觉得可好吃了——清水煮面条,加了白菜,调味只有盐。我和弟弟捧着碗不情不愿地,“这什么玩意儿,好吃?!”
《边境上的中国:11世纪以来广西中越边境地区的历史与记忆》
杜树海/著,九州出版社,2020年12月版
这本书是在作者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订增补而成的。在后记中,作者说:“毫不讳言,本书的各章之间并没有做到齐整如一,一气呵成。部分篇章,由于资料充分、主题清晰,写得浓墨重彩;而部分篇章则刚好相反。每想到后者,我就充满沮丧。直到一天,某位老师讲了一个道理,我的沮丧才有所缓解。他说写书就像弹钢琴,有高潮的部分就有低潮的部分,低潮也算是高潮之间的过渡与衔接。唯愿本书的读者不要在低潮的部分就昏昏睡去,致使高潮部分无缘得见天日。”学术著作,我习惯先看前言后记、绪论结论,再看具体章节,所以,一早看到这段话,更定了定自己读书的耐心。而读了几章之后,觉得正文内容颇有趣味。对此书主题有兴趣的朋友,即使非专业研究者,也可一读。特别是书中谈及的一些个案,如土酋势力思明黄氏如何创制祖先故事,又如土官争袭大战中的阴谋阳谋,等等,故事性极强,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定是颇具吸引力,假如另外下笔写成大众历史文章,相信会有更多读者将目光投向历史上的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