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试行版《0-6岁儿童孤独症筛查干预服务规范》发布。儿童孤独症有哪些预警症状?5岁不会用筷子吃饭可能是孤独症、4岁不会单脚站立、6岁不会奔跑也有可能是预警信号,对儿童孤独症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
孤独症也称自闭症,是一类发生于儿童早期的神经性发育障碍,病因不清,一般起病于3岁前,主要表现为社会交往障碍、沟通障碍和局限性、刻板性、重复性行为等心理发育障碍,严重影响患儿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调查显示,我国儿童孤独症患病率为7‰。
国家卫健委有关专家表示,根据孤独症通常起病于婴幼儿期,越早干预效果越好的特点,将防治工作关口前移,国家卫健委近日印发《0~6岁儿童孤独症筛查干预服务规范(试行)》,着重抓住0至6岁这一关键阶段,通过抓早抓小,在早发现的基础上早期实施干预,努力改善患儿症状,提升患儿生存质量,促进家庭幸福。
家长如何发现宝宝是否有孤独症倾向呢?这“五不”行为要警惕!
孤独症儿童的“五不”行为来自中华儿科杂志2017年12期三个学组制定的孤独症儿童识别筛查共识,具有权威性。当家长发现儿童有:不看、不应、不指、不说、不当这“五不”行为时,应怀疑儿童患有孤独症,需要到专业机构进行筛查诊断。除了以上的“五不”大原则,孩子在每个阶段还有不同的表现,早期识别孤独症的表现非常重要,现在公认早期干预效果好,特别是在两岁以前进行干预,有可能使有些有孤独症倾向的孩子发展正常。
当父母呼喊宝宝的名字时,宝宝充耳不闻,反应不敏感;当父母用手指和眼神指向某物体,并说“快看,那是……”时,幼儿不会跟随注视此物。不(少)指缺乏恰当的肢体动作,不能对喜欢的事物提出请求。1岁后的宝宝不会点头表示需要、摇头表示不要,不会有目的的指向、手势比划等。不(少)语语言出现延迟常表现为1岁宝宝听不懂简单语言,1.5岁后仍不能开口说话。
当你的宝宝存在着上述行为时,家长们要注意啦,一定要及时到专业的儿保科医生处咨询或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