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立足新时代,要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需要当代人的不懈奋斗,也需要积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以培养更多的后来者持续努力,不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向新台阶。
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时代需求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也是人的思想认识和实践行为的问题。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这一重要论断体现了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和强大信念。
过去之所以会出现严重的环境问题甚至是生态灾难,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以往缺乏足够的、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因此,建立不同层次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呼吁更广泛大众参与,尤为重要。观念是行动的先导,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有一个世界观、价值观和伦理观的根本变革,并由此带来人的实践方式的生态化转向。要把珍惜生态、保护资源、爱护环境等内容纳入国民教育和培训体系,纳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
在积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进程中,高校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连接学生和社会的重要教育阶段,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质量密切关系着未来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生态文明是未来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高校是人类文明传承创新的重要机构,在文明传承创新中推动人类未来生态文明发展是高校的重要使命。这就决定了高校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应当发挥其积极作用,承担好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的应有责任。新时代,高校要充分展现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和担当,就是要在*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不断深化生态文明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牢牢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要求,及时回应时代发展对高校生态文明建设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育人目标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是“立德”的重要内容,培养具有良好生态认知水平和生态文明建设能力的青年群体是“树人”的时代要求。
一是强化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2018年,**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培育生态道德和行为准则。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绿色发展、生态道德”作为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只有深刻认识到“生命共同体”的意义,才能促进热爱自然、热爱生命、保护生态的行动。首先,加强生态文明认知教育。要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新时代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了解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相关制度和法规以及推进生态系统治理方面的重大举措和显著成效等,不断提升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向往和信心。其次,加强生态价值观念培养。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念,认同人类对自然的道德关怀并履行尊重、呵护的道德责任,充分把握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大价值,以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念形成合理的生态思维。再其次,加强生态道德和生态法治教育。引导大学生从理想信念培养高度来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个体责任,把生态文明意识培养与个人的立德修身相统一,把生态文明素养与健全人格的培养相融合,在不断克服功利主义不良影响的同时,树立生态伦理意识,提升生态道德水平,强化生态法治思维,让生态文明意识成为大学生的政治自觉和思想自觉。
二是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在人类生态被日益破坏的情势下,学校要教育大学生,只有负责任地对待自然成为人的内在需要,才能真正解决包括气候变化在内的系列生态问题。为此,要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资源节约和理性消费习惯,形成绿色低碳、节能减排的生活方式。要更加注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制度建设。大学生处于心智成长成熟期,要通过完善的制度体系建设和校规校纪的约束机制,以及教育管理者的必要督促等,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进行强化训练。要创新拓展教育模式。要广泛挖掘高校所在地生态资源,与大学生劳动教育相结合,适度开展荒野教育等生态教育新模式,多渠道增加大学生对良好生态的感知和体验,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体验中不断强化生态文明行为。
三是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文明建设能力。对于毕业之后很快进入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来说,仅有个人生态文明意识培养和生态文明行为的养成还不够,还要有生态文明建设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要从专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出发,让大学生在自身专业中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找到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法和渠道。在日常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要注重开展生态环保相关项目的设置和评比,带动学生学会实地思考并提出生态环保问题的解决方案。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生态环保相关课题研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开展实操和动手演练的机会。鼓励学生在探求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融合过程中提升个人职业化素养和能力。
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多维之力
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提升全民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成效的重要环节,也是从根本上持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重要基础,需要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的纵向之力和社会各方的横向之力等共同构建更加多维的资源条件保障格局。
从纵向层面来看,需要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和资源条件支持。既要有相对统一的规范和指导要求,也要尊重高校根据实际创建生态文明教育特色品牌的自主权利,同时在相关学科建设、课程安排和科研平台建设等方面给予必要的专项经费支持,在教学改革和科研项目上设置一定比例的生态文明教育研究专项,调动高校管理者和一线教师关注生态文明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教育主管部门应定期开展专题教育培训工作,不断提升高校教育工作者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能力和素质。此外,还要探索建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评价体系,广泛开展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质量评价,及时跟踪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效果,为高校更加充分挖掘自身潜力、持续改进生态文明教育工作思路提供科学依据和有效指导。
从横向层面来看,高校在社会服务和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等过程中要进一步强化生态文明教育领域的合作。要围绕生产方式的绿色化转型,拓展高校与地方及企业合作的方式路径,实时关注和掌握当地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成效和典型经验,及时追踪行业内最新绿色科技成果,把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经验和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有效转化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新鲜素材。鼓励校企合作联合开展人才培养,社会机构、民间团体和相关媒体等要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给予更多的关注支持,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定期举行校园专题活动,塑造高校更加浓郁的生态文明教育氛围。有条件的高校还要积极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的国际交流合作,支持学生参与相关国际组织实习,为提升学生国际视野搭建良好平台。
此外,还要积极发挥各类高等教育组织机构作用。在政府主导之下,社会各界也将有更多的力量关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进而形成多维合力。未来,要进一步发挥“联盟”、学会等组织的示范带动作用,在生态科技创新和生态教育平台、生态理论研究和生态文化建设等多方面加强学校之间的交流合作,拓展生态文明教育改革思路,解决好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困难和问题,构建更加丰富多样的高校生态文化体系,推动高等教育成为绿色教育的提供者、绿色科技的推行者、绿色文化的引领者,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生态文明建设实际,为美丽中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系福建工程学院,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体系化路径研究”[20BKS055]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2年10月20日第9版
作者:宁启超 陈爱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