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短暂的婚姻草草收场,原因成谜,似乎只能在金庸笔下找到一点点蛛丝马迹,而他得出的结论是:越是漂亮的女人越不能相信。
1950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求贤若渴,26岁的金庸伺机向《大公报》辞职,只身来到北京,想要实现当外交官的儿时梦想。
但现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组织说他家庭成份不好,也不是党员,这机会给不了。
来的时候踌躇满志,走的时候万念俱灰……
兜了一圈后,金庸返回《大公报》香港分社,恰逢报社所属的《新晚报》创刊,他被调任为副刊编辑,主理栏目《下午茶座》。
正当他写得兴高采烈时,远在浙江的老家竟传来了一个噩耗。
1951年,金庸的父亲在土改镇反运动中,被无端扣上几顶帽子,拉去枪毙了。消息传来,27岁的金庸在香港哭了三天三夜,肝肠寸断……
短短两三年,金庸失去了妻子,失去了父亲,又失去了梦想……
好在他有江湖,还有朋友。
在报社,金庸与同事陈文统相交甚好,一起下围棋、品小说、写专栏。金庸以笔名“林欢”“姚馥兰”写影评,而陈文统当时用的笔名是“冯瑜宁”“李夫人”。
两位舞文弄墨的年轻人,以笔为剑,快意江湖。不久,一段江湖风云,意外将他卷入了武侠的世界……
四、
1954年,香港两大武馆“太极门”与“白鹤门”发生冲突,解决办法也很简单粗暴,那就是设擂比武,掌门一对一。
此事一经发酵,立马在江湖上掀起了惊涛骇浪,大街小巷议论纷纷,两大门派对决还未开始,吃瓜群众们都翘首以盼,搬好小板凳等着看热闹,《新晚报》也特设版面,将对比武资讯进行实况报道。
谁知,比武过程却让人大失所望。比赛开始,两大掌门人一个回合就分出了胜负。打那么响的雷,刮那么狂的风,结果却只下了几滴小雨……
《新晚报》当时的主编罗浮见那些停工看热闹的人,意犹未尽,骂骂咧咧地散开,便有了个奇妙想法,他说服陈文统进行武侠小说创作,让那些期望看热闹的人尽兴。
不久,陈文统的《龙虎斗京华》在《新晚报》进行连载,这次,他用的笔名是“梁羽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