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当年也躲不过广州点心的诱惑。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茶楼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根据《鲁迅日记》记载,当时鲁迅到过的广州茶楼馆子就有25家,其中包括至今尚存的陶陶居、南园和北园酒家。许广平曾对他们的选择说出理由:“在广州,我们也时常到专门的茶室去吃茶点,那些点心真精致,小巧,并不太饱,茶又清香,都很合口味。而生活除了教书之外,着实单薄,遇到朋友,就不期然地也会相约去饮茶了。”
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旅途随笔》中则有一段在陶陶居饮茶的趣闻:“席间有位老妇人掀帘而入,还带有两位女子进来,请他们睇相论银。”后来,巴金才知晓,原来那是“相睇”(粤语,即“相亲”)的场景。可见,“一盅两件”也成就了不少姻缘。
在茶楼的鼎盛时期,茶楼不仅可以办宴会,还可以唱堂会。茶楼与茶点,构成饮茶习俗的载体,并在民间饮茶习俗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广州特色的茶楼文化,推动了广州饮茶习俗的创新发展。据《中国饮食文化史》记载,20世纪二三十年代,饮茶之风在广州大盛,逐渐扩展到珠江三角洲各城镇,乃至广东的其他地方。
随着饮食业竞争日渐激烈,“茶楼不摆宴,酒家不做饼”的传统被打破,原本河水不犯井水的酒家、茶楼开始互相接纳,发展到“三茶两饭”式。创立于1893年的陶陶居在1925年打破行规,成为最早将茶楼和酒楼开在一起的饮食企业。1944年,广州酒家在《行商情报》刊载“早午供应新型美点”的广告,开创了广东大酒家办早茶的先河。
绿茵白兔饺
广式茶楼现身海外
“叹茶”更是“叹氛围”
1949年后,广州饮食业得到迅猛发展。已故粤点泰斗陈勋师傅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1956年广州举办第一届名菜美点展,展出和介绍的菜品多达5457种,仅点心就有825种。1977年,“点心状元”罗坤在泮溪酒家接待日本访问团,应对方要求一个月内制作超1000款点心,每天不重样,对方连续吃了七天后心服口服,大赞广式点心名不虚传。
广府人叹茶是一种全方位的体验,不止于茶水茶点,更有对氛围、环境的要求。园林式酒家就是广州饮食的创举,是将粤菜粤点与造园传统相互结合的文化产物。20世纪60年代,郭沫若曾到北园饮早茶,即席挥毫赠诗一首:北园饮早茶,仿佛如到家,瞬息出国门,归来再饮茶。美术大家刘海粟87岁时曾在北园酒家留下“其味无穷”四字相赠,如今到北园酒家,还能见到这四字。
改革开放后,全球海鲜进入广州市场,推进点心馅料多元化,点心朝着色香味俱全的方向发展。各类茶点推陈出新、精美繁多,形成广式饮茶的独特特色和美食风格,也促进了广府饮茶习俗的繁荣发展。
20世纪80年代是广式夜茶的鼎盛时期, 广州民俗文化研究所所长饶原生提出,人人茶楼开创了24小时饮茶风潮,丰富了人们的夜生活。后期,随着夜生活日益多元,夜茶渐渐淡出历史舞台。“老广”卢先生也特别怀念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一边听着粤剧,一边叹茶的光景:在大同酒家,下午有粤剧听。此外,爱群、荣华楼也有叹茶听粤剧的节目。
2012年,全日供应广式茶点的点都德的出现,再度掀起了全天候饮茶热。如今,早午茶仍旧是茶市的主流,但点都德带起的“三茶”模式也蒸蒸日上。
伴随广东人开拓足迹,广式茶楼已普及全国各省市,甚至在海外也能寻觅到广式茶楼的踪迹。英语单词“yumcha”是粤语“饮茶”的发音。广式茶点深受外国人喜爱,英文单词“dimsum”就来源于粤语中的“点心”。
在全球唐人街餐饮中,大多数中餐馆开设了早茶,广府饮茶习俗承载着海外华人思乡念祖的温情,也成为外国友人通过美食了解中国的窗口。
酥皮叉烧包
茶俗·谦谦君子风
“得闲”尽显自在怡然
“叩谢”悄藏情理分寸
北园饮早茶,仿佛如到家,瞬息出国门,归来再饮茶。——郭沫若
潮州人也饮茶,但工夫茶显然更讲究仪式。相比之下,广式饮茶更带有一种怡然自得的随意。与潮州工夫茶以品茶为主不同的是,老广饮茶,茶是配角,粤点为主角。
广州人善饮茶,有着悠久的饮茶史。最早记载可追溯到东汉时的《桐君采药录》:“南方有瓜芦木,亦似茗,苦涩。取其叶作屑,煮饮汁,即通宵不寐。煮盐人惟资此饮。而交、广最所重。客来先设,乃加以香芼辈。”足见广州地区很早就有以茶敬客的礼俗。南朝沈怀远《南越志》载:“天井冈下有越王井,深百余尺,云是赵佗所凿。诸井咸卤,惟此井甘。泉可以煮茶。”更是将广州人饮茶之俗上溯至南越国时代。
宋代开始,饮茶风盛。随着大批文人名士来粤,中原茶礼茶俗传入广州地区,并深入民间生活。《番禺记》载:“(安期炼丹井)数十年不汲,其味常甘,煎茶浸果,有金石气。”表明当时已善用井水煎茶。
早期,广式茶市确实以茶为主,“一盅”茶不断续水,而“两件”点心是陪衬。 岭南茶事之盛,与岭南自古产好茶息息相关,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英德红茶。此外,得益于清代乾隆年间“一口通商”的优势,当时全国各地出产的好茶叶都经过广州外销,为“一盅”开阔了眼界,提供了多元选择。
好茶须好水。光绪年间开业时,陶陶居以白云山九龙泉水泡茶作为特色。不惜重金雇人每日远赴白云山接载九龙泉水,进入市区以后就改用红色扁担挑红色木桶,桶上印有“陶陶居”“九龙泉水”等,列队招摇过市,成功赢得了关注。“陶陶烹茶,瓦鼎陶炉,文火红炭,别饶风味”,陶陶居茶风至今为人传颂,用红泥小火炉,烧乌橄榄作炭,以九龙泉水煮沸后沏茶,专人侍候于房中雅座。
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的茶楼与酒楼逐渐融合。本是主角的茶水谦恭让位,逐渐成为配角。原本佐茶用的粤点,一举拿下C位,并在历代粤点师傅的共同努力下,越发精致多样。
广式饮茶充满“仪式感”
广州人饮茶,“仪式感”满满:斟茶涮杯。筷子倾斜立于碗中,滚烫热水沿筷子边滑下,开涮。涮完筷子轮到茶杯,一切清洁工作结束后,将水一股脑儿倒于水盅里。再滚水沏一壶靓茶,开始叹茶吃点心。与长者一起饮茶,沏茶的任务就是后生仔的,这个人要掌控全场的饮茶节奏,不宜斟得太频繁亦不可吃得开心忘了沏茶;茶汤之浓淡冷热,全凭此人细心观察。受茶者,手作拳状,手指内扣,轻敲桌面感谢“斟茶”,每每如是。这是饮茶中的“叩谢”礼仪。广州人的分寸、规矩情理的细腻尽藏其中。
广式“茶俗”十分有趣,比方“开盖续水”。当茶壶中的水用完时,食客会将壶盖打开,半放于壶边,“眼观八方”的服务员见着,自会上前加水。这“茶俗”源自旧时故事:话说有一富家子弟上茶楼饮茶,一手持私家茶壶,一手持鸟笼。不知为何,将鸟笼中的画眉放于茶壶内,服务员过于服务周到,为客掀茶盖加水,不料放走了鸟儿。画眉价高,服务员自少不得挨一顿骂。自此,便有了“揭盖续水”的行规。
粤点·创意无止境
逾四千种美点
恰如粤食“万花筒”
“一盅两件”,所谓“两件”指的是两件点心,广式茶点精美多样,分为干湿两种,干点有饺子、粉果、包子、酥点等,湿点则有粥类、肉类等。其中又以干点名声最盛。在广式早茶中,虾饺、干蒸烧卖、叉烧包和蛋挞是最受民众喜爱的茶点美食的代表,被誉为“四大天王”。
点心之所以让老广着迷,是因为它外形迷你,却饱含美味密码。内里乾坤,则是一代又一代粤点师傅所造就。由外皮以至馅料,由拌馅以至蒸制,每一道点心都有标准,也考验着点心厨师的手艺。
20世纪20年代末期,广州“陆羽居茶楼”点心师傅郭兴首创“星期美点”,即每周推出一定数量的新点心,不与“长期美点”重复。已故粤点泰斗陈勋当时掌管六国饭店点心部,他曾告诉记者,20世纪40年代末,广式点心进入发展繁盛期。当时各茶楼之间竞争激烈,为了招揽食客,许多上档次的茶楼争相推出“星期美点”。那时,陈勋每周的“星期美点”最少出16款点心,包括8咸8甜;更多时候是20款,拆为12咸8甜或者10甜10咸。相较于“四大天王”这类长期美点,可以说能真正体现一家茶楼的特色与创新水平的,就是星期美点。
“星期美点”考验点心师的创意和开拓力。每周总有一天,各大酒楼茶楼的点心部大佬聚于莲香楼,一边饮“夜茶”一边“华山论剑”。各家拿出当周的“星期美点”相互PK,交流研发经验与市场接受度。“星期美点”是粤点师傅们创造力的结晶,当年的许多新品种经历时代考验,最终存留下来,成为今日我们所说的“传统点心”。比如陈勋师傅的玉液叉烧包。
而将点心推上筵席成为“主角”的,是“点心状元”、泮溪酒家罗坤师傅,他开创了点心宴的先河,更创制了“象形点心”,其得意之作“绿茵白兔饺”至今仍为业界所传颂学习。绿茵白兔饺是在虾饺基础上变化而来的造型点心。后来,他的徒弟们将象形点心发扬光大,变化出各式惟妙惟肖的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