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正宗咸水角,广式点心咸碱水角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0-29 19:32:39

咸水角

今日,时不时有餐厅联合粤点大师推出复古点心。2019年,广州亚洲美食节期间,本报与广州五大粤菜名店的五位粤菜大师联合研发了十道广府历史文化名菜,其中“锦袍赤绳”和“月影燕侣”正是怀旧点心。锦袍、赤绳原名为“脱衣换锦袍”与“赤绳欣系足”。前者为香蕉去皮,裹上脆浆入油镬中炸制而成;后者是用鸭肠绑住鸭脚、鲍鱼、瘦肉、笋。今年,广州博物馆与中国大酒店联手推出“消失的点心”,咸点、甜点各10款,其中大部分点心来自上世纪30年代的《制面、糖果、油器、饱饺、点心、糕点、冰室各种品食类制法》一书。珍贵的旧式点心重出江湖,以“龙凤灌汤饺”为例,它在点心的世界里地位超群,十分考验师傅手指上的“绣花功夫”:用薄薄的饺子皮包裹大量的馅料,还得经过长时间的蒸煮,饺子皮针眼般的小孔都不可以有,而且饺子皮要厚薄均匀。做一只既有外观又有内涵的灌汤饺,背后的功夫以年计算,能上案板做灌汤饺,是厨房里师傅对徒弟的一种肯定。

广式点心品种相当丰富。据《中国饮食文化史》记载,到20世纪80年代,广式点心已达到4000种以上。泮溪酒家现出品顾问王金镜师傅当年师从罗坤师傅。他告诉记者,1982年他作为广州市政府派往友好城市福冈交流的厨师之一,在接受当地电视台采访时被问及能做出多少种点心时,他答曰“我能做2000种,师傅罗坤至少可做4000种。”这不是夸张,粤点的皮有30多种,馅料有40多种,排列组合,不断变化,上千种不在话下。无怪乎,广式点心被称为粤食中的“万花筒”。

广府饮茶习俗一方面以开设茶楼、师带徒和烹饪教育等方式实现群体传承;另一方面,传统制作工艺与当今生产科技的革新结合,促进了传统广式茶点的创新性发展,使广式茶点的技艺得以保护和传承。

广州正宗咸水角,广式点心咸碱水角(9)

小小一只虾饺

饺身褶纹可达13道

粤点多样,口感风味不尽相同:干蒸烧卖有独特的软糯香甜;叉烧包的肉馅,咬下去香气四溢、肉汁横流;传统的酥皮蛋挞,外酥内嫩,香甜可口,老少皆宜……但若论粤点中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四大天王”之首的“虾饺”。

“倒扇罗帷蝉透衣,嫣红浅笑半含痴,细尝顿感流香液,不枉岭南独一枝。”这是粤点泰斗何世晃师傅为“虾饺”所撰之七言绝句。寥寥数句,道出虾饺特点:虾饺皮如同蝉衣般轻而薄,嫣红的虾肉透过衣裳若隐若现,一口咬开来,汁液流淌,鲜香满腔。

广州正宗咸水角,广式点心咸碱水角(10)

广州正宗咸水角,广式点心咸碱水角(11)

虾饺

虾饺,是外地朋友融入广式生活的“敲门砖”,是广州在地生活的“缩影”。透过一笼小虾饺,我们能看见粤点守正创新的魅力。

守正,在于坚守饮食核心内涵。前顶状如梳篦,后凸神似饱月,这就是传统粤式弯梳虾饺的“真容”。任工业化如何发达,不管多少款点心可付诸工业生产,唯独虾饺是不行的。玄妙就在于饺身的褶皱上。若是能达到13道褶纹,堪称精湛。虾饺能晶莹剔透而不黏口,皮是关键。不同于北方饺子皮用面粉,虾饺皮用的是澄面加生粉。澄面是把小麦面粉中的面筋(蛋白质)洗去后余下的淀粉。“拍皮”须用薄身“拍刀”,过于锋利的菜刀是万万不合适的。用掌心将小面团按压成橄榄状,用阴力压“拍刀”一转,小面块即刻散成碗口大的薄皮。美食家江献珠的《中国点心》中描述了捏虾饺的场景:折饺的师傅也了不得,接过拍好的皮子,置四指上,放入馅料,覆上,上面那截面皮占 2/5,下面占3/5,十指轻捏,便褶成弯梳形的虾饺。

粤点之创新变化,在虾饺上展露无遗:避风塘虾饺、功夫汤虾饺、黑松露虾饺、金汤麻辣小龙虾虾饺……粤菜与粤点本互通,避风塘虾饺正是“中菜入点”的探索。工夫汤虾饺更是颠覆了虾饺的品鉴方式——用喝的。虾饺浸润在工夫茶杯内的汤里,食客连汤带虾饺,一起品味。这汤,可以是老鸡汤,或是松茸菊胎炖水鸡,都相当匹配。

西式食材、高端食材为粤点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原材料,意大利黑松露、墨鱼汁、澳大利亚和牛如今都能成为虾饺馅;健康食材在粤点中的运用更加充分。火龙果、菠菜等健康果蔬都能成为点心的色彩,藜麦、燕麦在馅料里更为常见。

广府生活情调

尽在一“叹”间

广州好,茶室清且宜。名点山泉常品赏,楼头风月约相知。共话太平时。——朱光

“饮茶”一事仿佛生来就流淌在广州人的血液里,烙刻在基因里。

今年71岁的“老广”卢先生“叹茶龄”少说有60多年,自打记事起,他便随家人上茶楼叹早茶。晨间,天边刚泛起鱼肚白,还在酣睡中的他一听大人说要去饮茶,立刻如弹簧一般自动从床上弹坐起来,迅速穿好衣服,拖着弟弟妹妹跟随爸妈出门。小时候,他家住在海珠南路,去大同酒家非常近,不一会儿就到了。

早茶时段的大厅,人头攒动,人声鼎沸。推车仔的点心大叔那高分贝的吆喝声、茶客的聊天声笑声、清脆的翻报纸声、茶杯碰撞声、孩子们嬉戏追逐声……多声部交杂,场面沸腾。那时,一笼笼的点心都装在小推车上,掌管小推车的阿姨一登场,所有的小孩都奔上前去抢蒸笼。这是拼手速的时候了,唯快不破,“我出手快,经常能抢到我喜欢吃的牛肉肠、牛肉丸和蒸排骨。”卢先生记得,当时的点心计费方法类似今日的旋转寿司,按碟子颜色计。黄色、绿色和红色碟子,分别对应5分钱、7分钱和1毫纸的收费。举箸游走于大小蒸笼之上,大快朵颐后,唤服务员来清点碟子数量,清点完毕,大嗓门的大叔往前台大喊一声“5号台,两毫七”,便由食客自个儿拿着单子去“埋单”。孩时的他,最期待的就是“饮茶”,每周末都盼着爸妈带着去“叹世界”。

20世纪80年代,茶楼中开设了粤剧节目,这给前来消费的茶客提供了大大的增值服务。卢先生是无数拥趸中的一员。粤剧表演通常在下午2点到4点间,他记得,当时一个大厅里足足容纳250多人,连电梯口都坐满人,可见盛况。问及20世纪90年代的茶价,卢先生记忆犹新:爱群13楼的餐厅茶价3元,最低消费8元;海珠花园茶座茶价5豪纸,最低消费2元。

退休后,卢先生更是开启了日日叹茶的好时光。这些年,得知泮溪酒家2楼有粤剧茶座后,这位家住同德围的“发烧友”不嫌奔波,日日搭车半小时,每日下午2点15分(周末2点半)准时来“报到”。楼梯口一上来,对着中间舞台,稍微靠后的那张台,已经成为他的“固定打卡点”。一壶铁观音、几件酥食包点,2小时下午茶时光,在抑扬顿挫的唱调中悠悠然度过。

广州正宗咸水角,广式点心咸碱水角(12)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