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菜亩产量与利润,种植100亩花菜的成本与利润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0-29 21:20:35

重庆日报全媒体 罗芸

“这四十年,仙女山种的东西‘变’了三回。”9月22日,70岁的武隆区双河乡木根村村民黄国胜告诉记者。

二十年多前,仙女山从种玉米、红薯、马铃薯,变为种植莲白、大白菜、白萝卜“三白”;十几年前,“三白”眼见要“熄火”,市农科院在木根建立市高山蔬菜研究所,破解了高山蔬菜瓶颈。

用科技破解脱贫致富的瓶颈。近年来,我市科技和农业部门整合科研项目资源,组织西南大学、市农科院、市畜科院、市药物种植所、市中药研究院等“一区”高校院所,与“两群”区县建立校地合作关系,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辐射到全市十多个区县的2万多亩蔬菜基地。

王春胜:种1亩番茄相当于种3亩萝卜

9月18日中午11点过,木根的菜市基本散场了,王春胜的番茄摊位前还围着一群顾客。

花菜亩产量与利润,种植100亩花菜的成本与利润(1)

▲避雨大棚内,线椒长势良好。记者 罗芸 摄

“他种的番茄好吃,每回下山我都要买五六十元的番茄带回去。”老主顾周友勤说。

木根是仙女山上规模种植蔬菜面积最大的村。在进入21世纪后,这里的“三白”饱受根肿病等的困扰;因品种单一,市场行情波动较大。2006年时,不少菜地已荒芜,蔬菜产业陷入低谷。

2007年,市农科院在木根建立高山蔬菜研究所,对我市高山蔬菜产业瓶颈进行科技攻关。在陶伟林、张谊模等专家的努力下,研究所每年都会引入上百个品种进行试验、示范,并研发相应的栽培技术。

王春胜告诉记者,自己种了十几年白萝卜,亩产可达3吨,但经常每亩一季利润只有300元。2019年,种萝卜看不到出路的王春胜,找到陶伟林想办法。

在陶伟林的建议下,王春胜尝试用避雨栽培方式种植新品种番茄。“去年最高的一块地,亩产达到5000公斤,毛收入超过5万元。”王春胜说,这比种萝卜划算多了。

花菜亩产量与利润,种植100亩花菜的成本与利润(2)

▲陶伟林(左)正在讲授新品种番茄种植技术。记者 罗芸 摄

目前,在“鲁渝科技协作计划项目”和市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的支持下,市农科院与山东省农科院联袂培育出8个十字花科抗根肿病品种,遏制了蔬菜“癌症”发生;筛选出30多个适宜在高山种植的蔬菜品种,丰富了我市“菜篮子”;研发出高山漂浮式水培育苗、高山避雨栽培等技术,蔬菜产量实现翻番。

张思国:越冬蔬菜让冬天不再闲

9月18日,大棚里的番茄还没收尾,双河镇荞子村的蔬菜种植大户张思国就忙着育越冬花菜苗。往年,国庆节后菜地就空了,他也要闲耍到次年3月,才开始新一轮忙活。

荞子村海拔1300多米,冬季只能种出莲白等抗冻的蔬菜,但这时平坝地区也产莲白。集中上市使得莲白价格低,有时本都保不住,不少菜农选择弃种。

近几年,市农科院高山蔬菜研究所培育和引进一批越冬蔬菜品种。经过几年试验,已筛选出花菜、菠菜、青菜头等几个品种。

去年9月,张思国试种的2亩越冬花菜亩产量达到1500公斤,每公斤收购价4元,收益远高于越冬莲白。尝到甜头的他,今年准备再种植2亩花菜和少量越冬青菜头,毕竟多一季菜就多一季收入。

陶伟林表示,目前筛选出的几个高山越冬蔬菜品种与平坝地区的品种错峰上市,避免了品种单一带来的“卖难”;高山地区提升土地复种指数,也提升了高山蔬菜基地的生产能力和效率。目前,这些越冬蔬菜品种已在武隆、石柱、奉节等地试种,受到当地菜农欢迎。

彭德春:学来技术带动邻里

彭德春是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冷水镇太平村的蔬菜种植大户。“去木根乡学习,让我真正从小散户变成了种植大户;把技术传给乡亲们,大家可以抱团致富。”彭德春说。

太平村位于七曜山上,海拔1000多米。十多年前,积极下山学种植技术的彭德春,发现坝下讲的技术在高山不适用,烂根、死苗等难题一直困扰着她。

2014年,县里组织蔬菜种植户到高山蔬菜研究所开展为期3天的技术培训,彭德春是学员之一。学习期间,针对高山气候的蔬菜种植技术让她大开眼界。“像避雨栽培,技术并不难,但很管用。”学习结束,彭德春后悔自己来晚了。

回到老家后,她建起了避雨栽培的大棚,降低了辣椒栽植密度。当年辣椒亩产就由过去的500多公斤增加到1500余公斤;因卖相好,在市场上还供不应求。

随后,彭德春的蔬菜种植面积从10亩扩大到100余亩,还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土专家”。附近不少农户来“取经”,种植水平提升,该村商品蔬菜种植面积也增加到上千亩。

目前,以市农科院高山蔬菜研究所为“原点”,高山蔬菜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已辐射到我市石柱、丰都、奉节、巫溪、酉阳等区县的2万余亩蔬菜基地,帮助高山地区群众找到稳定的致富产业。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