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秋战国时起
以受教育为特征的士人开始崛起
这是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精英阶层
他们中的代表人物墨子
反对君王贵族的铺张浪费
(语出自《墨子·七患》)
▼
生时治台榭,死又修坟墓
故民苦于外,府库殚于内
另一位代表人物孔子
则提出了新的价值追求
它包含了六种必备技能
合称六艺
(翻译成网络白话大致为:懂礼貌、懂音乐、会武术、会开车、会写字,还要数学好)
▼
礼、乐、射、御、书、数
六艺并未被社会全部接纳
有的很快被人遗忘
但新的价值追求
却引发了国家和社会对教育的重视
汉代在京城建立“太学”
作为教材的五经被刻于太学的石碑上
大批学生前往观摩
一时间车马云集、交通阻塞
(东汉时立于洛阳太学的“熹平石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为书法家蔡邕书写,因战乱被毁,仅余残石,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
各类公私教育机构也在各地建立
从受过教育的男子中择优选拔官吏
逐渐成为社会共识
士人们历经秦汉、隋唐
到宋代时已经成为这个国家的中坚力量
他们不但分享了君王贵族的权力
还极大改变了中国文物创造的方向
①
首先是
书法
士人掌握着书写技能
这是他们区别于其他人群的最显著标识
书写开始变得神圣
逐渐转变为对书法艺术的追求
东晋时生活在浙江绍兴的王羲之
在与友人相聚时
以行楷挥毫完成《兰亭序》
笔势如行云流水
(王羲之《兰亭序》唐代冯承素摹本局部,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
当闻知先人墓穴毁于战乱
一纸《丧乱帖》先以行书起笔
又在悲愤中转变为草书
笔画粗细相间
文字在纸上跃然跳动
字如其人、文如其人
人生悲喜融会在一撇一捺之中
(王羲之《丧乱帖》唐代摹本,现藏于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
▼
王羲之的书法被认为冠绝古今
书法家变成了新晋“偶像”
关于他的传说四处流传
高官招纳他成为“东床快婿”
皇帝也成了他的“粉丝”
至死也要将《兰亭序》真迹埋入皇陵
到了唐代
皇帝身边的高官
同时是书法家的比例大大增加
虞世南、欧阳询、褚chǔ遂良、柳公权
都在书法领域卓有成就
(欧阳询行楷书《卜商读书帖》页,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