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文末有下载方式)
前言:高成长财报的背后有什么?
2019年4月25日,永辉超市发布2019年一季度业绩,在营业收入稳定快速增长的同时,归母净利润增速得到了大幅改善。2019年一季度营业收入为222.36亿元,同比增长18.48%,归母净利润达到11.24亿元,同比大幅增长50.28%。亮眼业绩的背后不仅包含剥离云创业务的止损,也体现公司日益明晰的战略规划、日渐成熟的供应链体系和逐步拓宽的业态布局。
本篇报告中,我们将从战略定位、经营表现、供应链建设、新业态发展等角度,去剖析永辉超市现阶段的核心竞争优势,并对未来发展做出研判,重点回答以下问题:
(1)永辉剥离了云创业务意味着什么?永辉战略调整在发展历程中出现过几次,每次结果如何?
(2)超市行业整体发展处于调整期,为何永辉经营表现领跑行业?
(3)前端供应链VS后端门店,生鲜行业的壁垒到底在哪里?竞争壁垒有多高?
(4)为何我们持续看好永辉未来的扩张?
一、治理结构优化,战略定位清晰(一)股权结构稳定,治理结构优化
公司股权结构清晰、稳定。2018年12月5日,公司剥离了云创业务,持股比例降低至26.6%,由公司的控股子公司转为联营企业。出于竞业限制的要求,张轩松、张轩宁兄弟解除了一致行动人关系,目前公司无实际控制人。截至2019年一季度,公司的主要*包括创始人张轩松、张轩宁兄弟(合计持股22.47%),牛奶有限公司(持股19.99%),京东(通过两家子公司合计持股11.43%),腾讯(子公司持股5.00%)。其中,牛奶有限公司、京东和腾讯分别于2015年4月2日、2016年8月9日和2018年2月9日入股永辉。牛奶有限公司和腾讯入股之后持股比例未发生变动,京东于2018年增持了公司1.43%股份,三者均属于坚定的战略投资者,公司股权结构清晰、稳定。
公司设立轮值董事长制度,治理结构优化。公司于2018年12月5日发布公告,修改了部分公司章程,将公司法定代表人由董事长转为执行董事,董事会构成从11名董事变为9名董事,并设立轮值董事长,任期不超过一年,可以连任。目前公司的董事会构成为:轮值董事长班哲明·凯瑟克(牛奶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张轩松,董事张轩宁、李国、麦殷(牛奶有限公司)、廖建文(京东),独立董事许萍、方青、刘晓鹏。轮值董事长制度目前已被像阿里巴巴、华为等公司践行,并取得了优良效果。我们认为,该制度将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并优化公司治理决策,使得公司未来发展更加稳定、健康。
(二)战略发展主线坚定,执行力强
从零售行业发展规律来看,渠道会跟随社会发展而不断更迭,新渠道崛起往往受益于渠道效率提升和消费者体验改善。以日本为例,零售业态经历了从夫妻老婆店到百货店和大型超市的效率提升,随后又经历了便利店替代百货店的消费者便捷性体验改善。
对于零售企业而言,所需要面对的不仅是变化的社会环境,更是自身经营状态的变化,只有不断寻找自身优势和社会发展的微妙契合点,才能推动企业持续发展。永辉自创立以来,在前端供应链上的建设一直坚定以生鲜为核心;而后端门店建设却切换过多种形态。成立初期,外资超市以管理经验和供应链优势称雄大卖场业态,风头一时无两,永辉选择了中型卖场业态,韬光养晦,避其锋芒。随着经营经营积累和供应链管理能力提升,永辉开始转型大卖场业态,并凭借生鲜特色迅速崛起。站稳脚跟之后,永辉敏锐发现消费升级趋势,积极推动精品店业态发展。随后,面对消费者对于便捷化的要求,永辉积极探索新零售业态,短暂尝试后更换了更贴合自身基因的社区店业态,以拉近地理距离的方式提升消费者体验。目前,永辉聚焦于以提升渠道效率为核心的大卖场业态和改善消费者便捷性体验的MINI店业态。
1、超市业态为核心,积极尝试其他业态
以公司年报中披露的业态类型和相应门店数量为基准,梳理公司自上市以来的战略变化,其中标红数字表示年度数量增幅最大,蓝色方框标示新业态第一次出现时点。2010年至今,永辉报表中一共出现过12种不同的业态名称,但到2018年年报将所有业态统称为超市,在2019年一季报中又新增永辉MINI业态。这些业态中,面积大小从300至20,000m2不等,经营重点和路线规划也各不相同。超市大卖场一直是公司的发展核心,主线鲜明,也不断与时俱进、探索尝试,使得公司长期保持强竞争力。探索过程中有逐渐成为中坚力量的Bravo业态,也有只出现1-2年便转型或剥离的业态,体现出公司卓绝的战略决心和执行力。
2010年至今,公司经历了5次发展重心的变换,具体如下:
卖场业态高速发展期(2010-2011):2010年6月至2011年底,公司新开卖场业态门店48家,占同期新开门店总数的70%(因公司2010年年报未公布分业态门店数量,以招股说明书中公布的2010年6月底数据替代)。当时外资超市凭借优秀的供应链能力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仍处于发展强势期,而外资超市以1万平米以上的大型超市为主。因此公司发力中型卖场业态,一方面避开外资的直接竞争,另一方面也可以顺应生鲜“农改超”对于购物环境的要求。2011年,卖场业态同店销售同比增长 14.73%,高于大卖场业态的 12.64%和社区超市业态的 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