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大运河东光段,林水相依,景色秀美。 河北日报记者 潘文静摄
河北日报记者 潘文静
“河连树色涵清浅,云漾天光照蔚蓝。”
大运河东光段,保留了最原始的北方运河风貌,现状依旧如明代诗人唐之淳所描述的,被称为“最美运河段”。大运河自南向北依次流经东光县连镇镇、东光镇、南霞口镇,总长36.98公里,被东光人视为母亲河。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连镇镇的谢家坝进行采访。谢家坝是南运河河北段仅存的两处夯土坝之一,被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点。这段长218米的坝体,自清朝末年筑成后就没有出现过决堤状况,折射出中华民族的水工智慧。
东光县委宣传部部长万迪宏介绍,谢家坝所在地是典型的险段,没有大坝前,河道经常决口,危及堤旁村镇。清朝末年,谢氏乡绅捐资,从南方购进大量糯米,组织人力用糯米熬粥加灰土与泥土混合筑堤,堤坝整体稳定性极好,为世界水利文化贡献了中国智慧。
谢家坝位于大运河的拐弯处,在大运河沧州段,这样的弯道有200多处。这些弯道蕴含了中国水工的又一智慧“三弯抵一闸”。弯道可以有效减小河道高度落差,保证行船更平稳,同时消解水势,减少堤坝受力。
大运河缓缓流淌,灰色堤坝静静矗立。在东侧,一栋红砖红瓦的建筑正在加紧施工。
“这里是大运河谢家坝水工智慧博物馆,外立面的一部分模仿了夯土结构的墙面,与谢家坝的夯土结构相呼应。这个博物馆将成为今年沧州市旅发大会的一个重要参观点。”连镇镇党委副*王晓丽介绍。
大运河被称作“活着的文化遗产走廊”。这一中国东部平原上的伟大工程,不但改变了沿途河湖格局,也孕育了不同的运河文化。仅在东光县,就有雕花陶球、观州泥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7个。
近年来,东光县委、县政府注重呈现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立东光县大运河文化产业研究院,全面勘查大运河沿线文物古迹,加大对谢家坝、宋代沉船遗址等运河沿线文物遗产的巡查保护力度。深入挖掘大运河历史文化底蕴,开展非遗进校园、大运河摄影展、大运河文学采风等活动。
围绕做好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三篇文章,当前,东光县正在把大运河沿线打造成为富民强县的生态带、文化带和旅游带。
绿树遮天,鸟语花香……近日,在东光县大运河森林公园,记者看到许多不知名的鸟在林间跳跃、飞翔。森林公园位于大运河东侧,纵贯东光三镇,绵延近20公里,栽种树木以速生杨为主。据测量,园内负氧离子浓度最高可达10000个/立方厘米,被人们称为“氧生园”。
“有了森林公园,飞回了大麻鳽。”东光县文旅局运河股负责人李雅娜介绍,大麻鳽是一种栖息于河边芦苇丛里的水禽,在当地消失了很多年。随着大运河生态好转,大麻鳽又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
大运河森林公园里设有观鸟平台、房车营地、运河人家、自行车驿站等20多个游览景点,为民众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感受运河文化和休闲养生的平台。每逢节假日,众多游客来到森林公园观光游玩。
林子大了,环境美了,乡亲们也多了致富门路。大运河森林公园所在地属于南霞口镇南霞口村,如今,南霞口村村民吃起了“生态饭”。
南霞口村党支部*边洪军告诉记者,这片地是沙土地,种庄稼长不好。受惠于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村民们开始种植速生杨,平均每亩每年收入1000多元。解放出来的劳动力,还可以打工赚钱。如今,到森林公园游玩的人越来越多,村民们开起农家乐,添置适宜的娱乐设施,外出打工的人也纷纷回村创业。
近年来,东光县实施了运河沿线生态廊道修复工程,着力构建“林水相依、绿廊相连、绿块相嵌”的大运河绿色长廊,栽植杨树、法桐、白蜡、海棠等20多个树种。该县还开展河道清理活动,组织机关党员干部、社会志愿者、沿河群众捡拾沿岸垃圾、打捞水面漂浮物,营造“人人热爱大运河,人人保护大运河”的浓厚氛围。
东光县以36.98公里大运河为主轴,整合沿线旅游资源,开通“魅力东光一日游”精品线路,重点推介大运河森林公园度假区、小邢美丽乡村运河风情旅游区、东吴文创园传统文化体验基地等,打造集运河文化、康养休闲为一体的旅游片区。
记者走进连镇镇小邢村,楼房、花园、采摘园、古文化街、民俗博物馆等,展示着这个全国文明村的美丽风貌。
小邢村党支部*邢荣民说,近年来,村里全面发展乡村旅游,建成仿古建筑2.6万平方米,发展采摘果园500亩,开设了古油坊、手织布、开心农场等体验项目,并为游客提供农家特色美食和住宿。当年的穷村、乱村,实现了从农业村到工业村、再向旅游村的蜕变。
据悉,东光县下一步将开展好“这么近·那么美——周末游东光”主题旅游宣传活动,与吴桥、阜城等大运河上下游、左右岸沿线县市开展旅游协作,共塑“千年运河”品牌。同时,实施“文创 旅游”工程,设置非遗产品研习展示平台,实施“运河工匠”百名传承人培训行动,打造传统手工技艺、地方美食等具有运河特色的知名品牌。
作者:潘文静
来源: 河北日报